食物趁热吃更美味也更容易消化,但要注意,趁热吃不是趁“烫”吃,总是趁“烫”吃,当心食管癌变。
食物趁热吃更好消化
味蕾上有种微小的蛋白质,对温度非常敏感,能够让人体对味觉更为敏锐。这种蛋白质又称为“TRPM5通道”,它在温度高时表现得比温度低时更好。研究显示,当食物冷却到15℃以下再吃进嘴里后,这些通道几乎不会被打开,因此味道的感受力也会降到最低。而当食物加热到37℃时,通道打开,TRPM5敏感度就会增加一百倍以上,让食物尝起来格外美味。
其次,人体感受食物美味与否,有很大部分来自香气,也就是从食物传出的、人体吸进鼻子里的微小分子。食物温度越高,这些分子的活动力就越强,更容易从餐桌移动到鼻子里。日常去饭店吃饭时,不少凉菜在调味方面都相对重一点,就是为了用调料来弥补因温度低而尝起来较淡的味道。
有些食物凉了之后,对于消化系统不好的人来说确实不利。比如像粽子、汤圆、糯米饭等糯米制品。因为糯米的支链淀粉含量比较高,凉了之后,支链淀粉会很快互相连接成致密的结构,吃起来又黏又韧,不仅口感不好,消化起来也比较困难。再比如像牛油、猪油等动物脂肪,冷了之后会凝固,既没有了热时的香气,油腻得难以下咽,又对胃肠增加负担,不好消化。
趁热吃不是趁烫吃
趁热吃有一定的道理,但趁热吃绝对不是趁“烫”吃。人体口腔和食道的温度基本在36.5摄氏度~37.2摄氏度,比较适宜的进食温度在10摄氏度~40摄氏度之间,最高耐受的温度在50摄氏度~60摄氏度。如果吃了太烫的食物,不仅口腔容易被烫伤,食道表面娇嫩的黏膜也可能会被烫伤,尤其是温度超过65摄氏度时。
偶尔被烫一次不用担心,但如果总是吃过烫的食物,食道黏膜就会不断被烫伤,不断地修复增生,逐渐增厚。增厚的黏膜对于烫食的反应降低,就会越来越不怕烫,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在这个恶性循环的过程中,口腔和食道的黏膜就会出现溃疡、炎症,甚至癌变。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评估结果显示,饮用65摄氏度的热饮,可能增加罹患食管癌的风险。还有一项针对5万成年人随访10余年的研究显示,相比喝温度小于60摄氏度茶的人,喜欢喝温度大于60摄氏度茶的人,患食管癌的风险增加了41%。
因此,建议吃饭时,饭菜出锅后凉一会儿再吃,趁热但别趁烫吃,以吃进嘴巴里觉得温温的或不凉为标准。
如果食物吃起来烫嘴,一定要及时吐出来,不要在嘴巴里来回倒腾,更不要一着急,干脆“咕咚”一声吞进肚子里,这样烫伤的就不仅是口腔了,食道黏膜、胃黏膜都会跟着遭殃。(据《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