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念父亲母亲

  文/李智勇

  父亲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在古镇陕坝,在老一辈人的口口相传中,“老革命”这个称呼一直是父亲的代称。

  1933年2月,父亲出生在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少年时期家境十分贫困。爷爷一生饱尝生活的磨难,为了摆脱贫困的宿命,全家人省吃俭用送父亲读了私塾。父亲这一代,家族排名为“树”字辈,进学堂后爷爷给父亲取名为李树森。经过几年的私塾学习,父亲有了一些文化知识,这在当时是十分稀少的。

  1948年3月,父亲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第43军,1954年7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军旅生涯中,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后又随大军南下,参加了解放衡阳、宝庆、荆州、沙市等战斗,荣立战功7次,在解放海南岛的战斗中右腿中弹负伤,高位截肢,被评为一等革命残废军人,之后转业到地方工作。父亲在河套农牧学校任教务主任期间,我的母亲正在河套农牧学校读书。当时河套行政区的领导同志十分关心父亲的个人生活,对我母亲说:老李是革命功臣,解放战争中负伤失去了一条腿。希望母亲和父亲组织一个家庭,来照顾父亲的生活。

  母亲后来常常跟我们讲起,正是因为有了组织的关心和少女时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父亲才娶到母亲这样勤劳、善良的妻子,组建了一个像样的家庭。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母亲永远是家里起得最早的,常常天不亮就起来,为一大家子人做早饭。由于我的外公抗战时曾是傅作义将军从山西带到绥远来的贴身厨师,母亲也似乎得了外公的真传,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困难时期,母亲却能将那些粗粮杂豆,油渣菜叶调配得有滋有味,令全家人吃得兴味盎然。

  父母爱情大多体现在平日的一汤一饭和母亲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照料中。尽管也有吵闹、磕碰,但夫妻却能相互理解,共同为家庭付出。母亲的慈爱与善良,更多表现在对亲朋的关怀和体贴上。在上世纪计划经济年代,虽然我们自己家的生活并不宽裕,父母仍主动把二叔家的两个儿子和舅舅家的一个女儿接来和我们一起生活,以减轻叔叔和舅舅家的生活压力。父母虽然从没有在语言上教导我们什么夫妻相处之道,但他们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影响感染着我们。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母总是忙碌的。父亲虽然只有一条腿,但干起工作来,永远是那样的风风火火,精力十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父亲任电影院经理时常常亲自带领放影队下乡给农民播放露天电影。那时的乡村,文化生活极度贫乏,每到演电影的时候,村里像过节一样隆重热闹,电影队一来,大人小孩纷纷奔走相告:电影队来放电影了!

  由于父亲接受过解放战争的洗礼,加之组织的关心和培养,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担任着领导职务,这在一个小县城也可以说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但他从未利用自己的权力为家人谋取私利,相反地,对自己的亲人和子女严格要求。父母共育有我们姊妹5人,仅我一个男孩,但父母从未因此对我有所偏爱。我初中三年级开始,每到放暑假,父亲就让我到建筑工地做小工,搬石头、扛水泥、铲卵石、打圈梁,什么苦做什么,让我在艰苦的劳作中磨炼心性,锻炼意志。我应该感谢父亲,因在少年时代饱尝了劳动的艰苦,让我切实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和劳动的价值。

  我参加工作后,父亲常常叮嘱我要好好工作,要对得起党对我们一家人的关怀和领导的栽培。有一次周末,我借从蹲点的乡进城里办事的机会早早回家,被父亲知道了,数落我说,年轻后生要上进,干工作不能打马虎眼。也正是受父亲的影响,我一直不敢在工作中有所抱怨和懈怠,时刻珍惜并认真对待每一个工作岗位。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亲离开我们已多年,每当想起他们不禁潸然泪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市井
   第05版:公益广告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健康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综合
   第11版:中国·关注
   第12版:文化看点
   第13版:都市心情
   第14版:声音/广告
   第15版:娱乐汇/广告
   第16版:劲爆体坛
怀念父亲母亲
解锁智慧
父子情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