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来自太空的邀请:去看卫星眼中的艺术地球

  有时,我们把人类栖居的家园视作惯常,难以完全领略她的独一无二。借助卫星提供的独特视角,我们才得以见证那在百万年间孤独悬浮在太空里的、壮丽的人类居所。

  《人类的居所:卫星眼中的地球》所讲述的,是一直在地面上的人想象之外的。

  “我看见了地球,她如此美丽。”这是全世界第一位宇航员尤里·加加林进入太空后,说出的第一句话。之后的六十余年中,有幸到访过太空的六百多位宇航员在第一次见到地球全貌时,都不禁发出由衷的惊叹和感怀。可对于普通人来说,“太空”和“地球”大多还是一种需要想象的概念。而卫星的存在就成了普通人的得力助手,借此,我们足不出户便能挣脱地心引力,从私人定制的太空视角,重新了解人类自古以来生长于斯的家园。

  由NASA和知名空间领域公司Astrium授权,《人类的居所:卫星眼中的地球》收录了197幅高清卫星图像,此外还包括9位各领域专家的深度访谈、10个地球热点话题深度解析,邀请每一个读者来到大气边缘,以洞悉一切的“上帝视角”,观看这颗“蓝色弹珠”的点点滴滴。

  人类与卫星的“初次合作”是在1957年:苏联发射了“卫星1号”,从此,卫星开始为地球上每一个角落的人们预报天气、指示方位、分析环境,直至今日仍分秒不停。

  短短六十余年,卫星已经在太空中为我们记录下无数动人的故事:

  从空中看去,勒拿河三角洲绽开一朵色彩斑斓的花。待寒冬结束,冻土融化后,花根处会生出湿润的肥沃土壤,待到春天,又是一个播种的好时节;

  人们在遥远沙漠深处寻得珍贵的水源,种出粮食、水果与蔬菜;仅仅10年过后,在曾经荒芜的地区,环保工程周围重生的植被逐年繁茂,大地重获生机;

  入夜,连绵灯火交织成一张越织越密的蛛网,这是人类活动的痕迹,绵延散扩,如点点繁星,挂饰于宁静的深蓝夜幕之上。那橙黄色的光斑,是一座座永远充满活力的城市,在夜色之中闪烁,连缀起片片万家灯火……

  从数百千米的尽收眼底,到50厘米的分毫毕现,卫星正以前所未见的细微体察,勾勒蓝色星球最为隐秘的纹理与脉络,捕捉人类居所最易忽视的困顿与生机。

  自第一次发射卫星起,我们每一次想要更好生活的尝试,都有了刻度。《人类的居所:卫星眼中的地球》堪称纸上的高清纪录片:既是艺术,也是文献。

  《人类的居所:卫星眼中的地球》的作者扬·阿尔蒂斯-贝特朗是法国知名航空摄影师、纪录片导演、环保活动者,曾出版过享誉全球的摄影集《感受地球呼吸》(又名《从天空看地球》),用摄像机拍遍了地球的角角落落;而这一次,他选择与NASA和知名空间领域公司Astrium合作,为读者共同揭示卫星图像的神秘与美丽,带来一场不同寻常的“视觉盛宴”。在前言中,扬·阿尔蒂斯-贝特朗写道:“这些图像出人意料的形状、宏伟壮丽的结构、令人啧啧称奇的颜色都让人心醉神迷。”

  “心醉神迷”一词不是夸张:8开实体书捧在手里,大开本图册特有的震撼与冲击力霎时便展现无遗;封面选取自NASA的“地球之夜”:优雅的纯黑背景衬托下,夜色之中的蔚蓝地球优雅浮现,其上的点点光斑亮起,闪烁于掌心;数张色调明丽、宛如艺术作品一般的图像排列成腰封,自成亮眼、却全然不喧闹的完美点缀。

  从阿西莫夫《基地》系列中构想的《银河百科全书》,到道格拉斯·亚当斯笔下的《银河系漫游指南》,在幻想世界里,人类对于“利用一本书,收录所有宇宙奥秘”的好奇之心从未穷尽。而“卫星图像解析手册”是更为现实的解码之书,我们品读大地与海洋每一条经脉下深藏的故事,触碰地球最为真实的脉搏与心跳。

  《人类的居所:卫星眼中的地球》写到各类卫星时,以一段动情的话结尾:

  有一件事,卫星永远做不到:对自己所观测的对象产生意识。只有人类才能解读这些图像,从中感受到我们这个世界动人心魄的美丽与脆弱。

  当翻开书页、认真阅读时,平日里只能在科幻小说或电影中依靠想象力描绘的场面,终于能在此落于真实;而当合上封皮、闭眼遐想时,思绪就能飞离大地,我们得以更贴近地球,更关心地球,保护她的美丽和生机。

  (据《北京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新报热线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广告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6
   第08版:健康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综合
   第11版:中国·关注
   第12版:读书
   第13版:都市心情
   第14版:声音
   第15版:娱乐汇
   第16版:劲爆体坛
陪伴几代人的《童话大王》明年停刊
来自太空的邀请:去看卫星眼中的艺术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