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蓝,染青草也。”蓝的本义最早也指蓼蓝。蓼蓝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可制蓝色染料,是蓝草中的一种。
以蓝为姓,犹如一抹靓色,从眼前铺向天边。
青出于蓝
蓝草之美,美在和蓝相融相合的时光里。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蓝有蓼、菘、马、吴、木五种,他说得很详细:
蓝凡五种,各有主治,惟蓝实专取蓼蓝者。
蓼蓝:叶如蓼,五六月开花,成穗细小,浅红色,子亦如蓼,岁可三刈,故先王禁之。
菘蓝:叶如白菘。
马蓝:叶如苦荬,即郭璞所谓大叶冬蓝,俗中所谓板蓝者。二蓝花子并如蓼蓝。
吴蓝:长茎如蒿而花白,吴人种之。
木蓝:长茎如决明,高者三四尺,分枝布叶,叶如槐叶,七月开淡红花,结角长寸许,累累者如小豆角,其子亦如马蹄决明子而微小,迥与诸蓝不同,而作淀则一也。
大约在明代以前,菘蓝和蓼蓝是制造蓝靛、用于染色的主要原料之一,当时,菘蓝中含有的菘蓝甙比蓼蓝中含有的靛甙更容易水解,菘蓝制靛比蓼蓝等其他蓝草更为普及,明代之前的典籍甚至有“蓼蓝不堪为靛”之说。后来,人们发现,经蓼蓝印染后的布料不易褪色,马蓝、木蓝的印染效果也不错,蓼蓝、马蓝、木蓝也被广泛应用了。
单说蓼蓝,熟悉的人可能不多,而说到“青出于蓝”这个成语,熟悉的人就会多了。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出自战国后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况的《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是靛青这种染料,蓝是蓼蓝。
马蓝让大家记住的,则是“板蓝”这个名字。马蓝在“五蓝”中叶子较大,她还叫板蓝根,她的根也被单独叫作板蓝根,果实为中药蓝实。
相比蓼蓝、马蓝,木蓝、吴蓝不太为人所知。木蓝性寒味微苦,叶、茎、根都可作药用,有着与板蓝根类似的功能,稍稍偏重于止血消炎,但总体功效比不上板蓝根。吴蓝是因吴地人种植得多而得名,其功用与其他蓝相似。
除了医药作用和形成成语带来的良好寓意,古人更爱蓝的染布功能。在白色或偏米黄色的棉布、土布、棉麻布上,和上蓝的汁液,印染上深深浅浅的靛蓝色图案,蓝和布就开始了崭新的岁月,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蓝染布。经蓝染色后的布料纤维更结实,颜色也不容易脱落。而且,这来自蓝草的天然色素还有防止紫外线、保护皮肤、驱逐蚊虫、消除臭味的作用。当皮肤长了风团、有搔痒和微微刺痛时,穿上蓝染布衣,不适症状便会慢慢消失。
蓝,自然成了古人的心头好。
于是,在大约公元前2738年的某一天,当炎帝姜榆罔得到有熊国国君进贡的几篮蓝草时,心中就格外惊喜。正好他儿子诞生,他便为儿子赐姓为“蓝”、取名为昌奇。蓝昌奇长大后,被分封在汝南郡(约今河南新郑县),号火旺公。作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蓝昌奇被尊为蓝氏的得姓始祖,他的后人均以蓝为姓。这一支蓝氏一族,自族谱记载至今已传了约有一百五十三世之多。
蓝姓,天生就带着蓝草之清雅,勃勃然生气异常。
踏行蓝歌
源蓝之美和用,蓝姓者的杰出人才也比较多,取的名字也自然透着蓝草之气,莹润、本真,富有诗情画意。
例如,明代画家蓝瑛、明代开国将军蓝玉、明代官员蓝章及其儿子蓝田,等等,都染着玉一般的光彩。唐代蓝采和,也融在这众多寓意深长的名字中,令人瞩目。
据各地《蓝氏族谱》记载,蓝采和是蓝昌奇第108世蓝明德之子,即蓝氏第109世祖。蓝明德夫妻恩爱,其妻陈氏于武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八月十一日丑时,在江宁府句容县(约今江苏南京句容市)产下一子。年逾不惑方得贵子,蓝明德喜极而泣,他希望儿子的降生,会令家庭和社会更加和谐,故给儿子取名“采和”。
蓝采和没有辜负这份期望。他自小聪慧,性情耿介,读书刻苦,成绩优异,于唐玄宗开元元年(约公元713年)考取进士,授官为左阙谏议大夫之职,娶妻生子。本来,蓝采和走的是“学而优则仕”的道路。然而,因向朝廷直言进谏,请求为兴社稷停建宫殿、减轻赋税、救济灾民等事项,得罪了权臣杨国忠,被摘官帽,解印回乡。后来,蓝采和赴终南山隐居修炼,之后便杳无音信,家人亦不知其所终。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关于他的种种传言流传开来。世传最多的是,他在山上修炼成功,得到道教神仙汉钟离(钟离权)之度化,白日飞升,乘云而去,成为后来中国民间及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八仙之人物,多以明代吴元泰《东游记》记载的为准,即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全是现实生活中有原型的。
蓝采和的“仙行”,也被南唐沈汾的《续仙传》、明代洪应明的《仙佛奇踪》、南宋诗人陆游的《南唐书》、宋代人撰写的《太平广记》等很多书籍收录。在那些记载里,他四海为家,常年穿着破烂的蓝色长衫,系着约六寸长的腰带,一只脚穿靴,一只脚赤足,肩背一筐蓝草,手持三尺有余的大竹板,一边打着竹板,一边踏歌而行。夏天,他披着的长衫里,是衬着棉絮的厚内衣;冬天,他则躺在雪地里,呼出的气仿佛蒸气一般,热腾腾。每次沿街行乞时得到别人施舍的钱财,他大多都送给穷苦人。他还精通酿酒技艺,用黑枸杞、白刺果等植物酿成果酒,自酿自饮,多饮而不醉。他把酒的颜色调制成蓝紫色。那酒,也被唤为蓝酒。有蓝酒后,他的腰间又常多挂了一个酒葫芦。
蓝采和,就这样成了一位似醉非醉、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平时,他唱的歌很多,大都即兴作词作曲。最有名的是《踏歌》:“踏歌饮蓝酒,世界能几何。红颜三春树,流年一掷梭”。
几分仙意,荡在歌中。(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