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月球亲密接触的“嫦娥五号”尽显九天揽月之姿;创下最大下潜深度纪录的“奋斗号”载人潜水器如深海潜龙;国产大型特种用途水陆两栖飞机“鲲龙”翱翔长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火眼金睛;古有盘古开天辟地时将左眼化作太阳,今有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托卡马克型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被形象地称为“人造太阳”……这些具象化的“神话”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国重器。
每一个超级工程的诞生,每一件大国重器的铸就,都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创新创造。由此,知乎图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联合策划科普图书《大国重器》,收录50项具有代表性的国之重器,按基础科学、前沿科技、经济民生、健康保障四个领域划分,邀请30余位一线科技工作者,共同解读我国近十年来重点布局的多项重大科技项目,展现重器之风采,弘扬科学之精神,书写中国人新时代的“硬核浪漫”。
书中囊括了不少深刻改变人类工作与生活方式的科技应用,其中很多涉及“卡脖子”的技术突破关口: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全面建成,中国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具有极高技术含量和专业壁垒的“光刻机”成功研制,可用于制造10纳米级别的芯片;深海可燃冰的试采、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开发,试图高效、安全地解决清洁能源问题……覆盖前沿科技与国计民生的“大国重器”,正在大刀阔斧地重塑我们的生活和我们时代的新面貌。
作为一本硬核科普书,《大国重器》面对两个挑战,一个是“如何保证知识的权威和专业性”,还有一个是“如何不枯燥地将科学知识传达给读者”。
为了解决专业性,知乎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邀请30余位各领域一线科学家、工程师、科研人员组成“豪华作者团”,其中包括数项大科学装置的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从科技工作者的视角为读者解读重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包括50项国之重器的建设与发展时间线、具体应用场景以及前沿科学研究进展等。
为了解决枯燥的问题,行文采用的是问答形式,拉近读者与陌生科学名词的距离,例如中国为什么要建自己的空间站?什么是纳米?“蓝鲸1号”开采的可燃冰为什么这么重要……在深入浅出又不失严谨的回答中,读者可以获得对我国最新前沿科技全方位的认知。
为了加强理解,书中还特别准备了150余幅特色手绘信息彩图,而这些图片的绘制也得到作者们的反复确认和修改,保障了科学性细节;每一篇文章后还有“大事记”栏目,记录重器研发过程中取得的重要里程碑,让读者清晰看懂这些前沿科技的研究历程。
我们不能只了解“器”、了解“技”,却忽视了“人”——几代筚路蓝缕的科研人。在《大国重器》一书中,“张衡一号”卫星首席科学家申旭辉、JF-22 超高速风洞项目负责人姜宗林、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智能铸锻铣绿色复合制造机床首席科学家张海鸥等一线科技工作者亲自撰文介绍自己的项目,我们可以读到他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团队勇攀科研高峰,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们对参与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自豪感。
专门设置的“科学家故事”专栏,展现出科学家们全无私心、意志坚定的奉献精神,不畏失败、专注勇往的人格魅力。
这些承载国人梦想、凝聚中国智慧的国之重器的发展路程,也勾勒出我国科技力量的崛起之路;而在这个大时代中,你我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不辱使命、不负韶华?可能在读完这本书后,每个人都会产生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