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对小姐弟被从上海送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成为“三千孤儿入内蒙”故事中的一员。养父母给姐姐取名“娜仁其木格”,给弟弟取名“巴图呼”,寓意阳光一样坚强的孩子在草原上茁壮成长。如今,她的生命深深扎根草原,与三个姑娘一个儿子悉心守护着12000亩青青草原。
娜仁其木格两鬓染霜,不善言辞,静静地坐着,倾听儿子向记者讲述她家的幸福生活。
3年前,在新巴尔虎右旗乌兰牧骑跳了14年舞蹈的巴音吉日嘎拉,毅然决然抛弃编制“净身出户”,成为一名玩抖音办企业甩牛鞭的新型职业牧民。这一年,他32岁。
巴音吉日嘎拉说,母亲一辈子感恩草原。从他们姐弟4人懂事起,母亲就常常将养父母的恩情挂在嘴边,是这片草原抚养母亲和舅舅长大,他们是养父母缘定的儿女。“做个合格的牧民,守护好养育我们的这片草原!”这是母亲的嘱托。
2019年,巴音吉日嘎拉成立了一九八七畜牧专业合作社。去年,他积极响应新巴尔虎右旗持续实施的“稳羊增牛”号召,卖掉了家里的700多只羊,把精力投入到了100多头牛身上。“养羊成本相对高一些,给草场带来的负担也更重。我家12000亩草场,如果集中精力发展草业、科学养牛,不仅能实现草畜平衡,也能带来可观的收入。”巴音吉日嘎拉说。像众多同龄人一样,巴音吉日嘎拉爱好广泛,喜欢玩“潮”。蓝天、白云、草原、牛羊……随手一拍,便引来了粉丝,而借助万能的朋友圈,他轻松卖掉了今年新打的3000捆牧草。不忙的时候,巴音吉日嘎拉喜欢在草原上跳舞放歌,5条心爱的蒙獒围着他尽情追逐撒欢儿。
记者了解到,这些年,呼伦贝尔市有不少年轻人和巴音吉日嘎拉一样,带着新观念和科学养殖方法回到草原。新巴尔虎左旗嵯岗镇第八生产队的牧民斯琴巴图,在自家畜群推行现代机械化养殖,几百头牲畜两个小时就能喂完;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党支部书记米吉格道尔吉,带领牧民成立合作社,通过创立种羊扩繁基地、建立青贮饲料基地等,实现连续两年分红300多万元……
“这些年,有党的好政策,我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去年我获得了旗里8万元的资金扶持,自己又投资20多万盖了新牛舍。下一步,我想尝试引进些进口牛,逐步扩大合作社规模,吸纳周边的新型牧民一起干事创业。”巴音吉日嘎拉信心满满地说。
文/草原全媒·北方新报记者 王利军 摄影/《内蒙古日报》记者 闫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