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拱卫玉米田,筑起一道防治红蜘蛛的生物堤坝,拉巴豆和德国芸豆绕株而上,与玉米共生共荣……9月3日,在中国农业大学在读博士徐俊平的试验田内,强壮的植株烈日下挺立,成熟饱满的玉米挂在枝头,迎风轻轻摇曳。
玉米田外围的高粱并非信手播种,里面大有学问,这是徐俊平根据红蜘蛛繁殖、传播习性,分析研究出的最新成果之一。
“红蜘蛛多藏在地面的杂草中过冬,天热后,红蜘蛛会从外围杂草进军,由外向内进攻玉米大田,随后红蜘蛛会沿着植株一路攀爬,将玉米苗的养分吸干耗尽,导致大面积玉米死亡、减产,是杭锦后旗玉米田最棘手的虫害,”徐俊平针对这一难题,采取“围魏救赵”的古计,在玉米田外围播种了高粱,诱引红蜘蛛大军攀爬高粱,让玉米田幸免虫害。
试验初见成效后,得到大面积推广,天然生物防治红蜘蛛的妙计,已经在蒙海镇蔚然成风。同时,在玉米田里混种拉把豆、德国芸豆的实验也正在积极推进,弯弯曲曲的藤蔓沿着玉米秆一路攀爬,结满豆荚,“玉米+豆子”的种植组合,弥补了玉米蛋白质含量偏低的不足,让普普通通的青储玉米成为氮含量、蛋白质含量双高的营养饲。
“杭锦后旗有一个种养结合的完整产业循环模式,种植业围绕养殖业,为牲畜提供高质量饲料,牲畜的粪便还肥与田,通过技术优化,从根本上提高耕地产能,”徐俊平表示,“玉米间混种拉把豆”科技兴农的同时,还在助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致力于让杭锦后旗成为一块长耕久作、可持续发展的肥沃土地。
“天地有杆秤,功过问百姓”。
蒙海镇西渠口村村民张建兵对这些城里来的“大学生娃娃”心悦诚服,他的59亩玉米田在科技小院的帮助下,积极对红蜘蛛开展多种措施的病虫害防治,如今一亩地增产约500元,一年增加收入3万多元。
蒙海玉米科技小院是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富农的一道积极缩影,
“农博士”“农硕士”和农业领域专家学者长期进驻,为广大农民提供零费用、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的农业服务,成为助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新力量”。
建成3年来,科技小院为当地引进氮高效绿色品种、绿色配方肥、水肥一体化、红蜘蛛综合防治技术、青贮玉米和豆科间混作等一系列技术,在当地打造了2个千亩玉米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5500亩,助力小农户和合作社实现增产18.9%,增收86万余元。
文·摄影/草原全媒·北方新报记者 郝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