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征途中的隐蔽交锋

  《乌江引》 作者:庞贝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自《风声》等影视剧热播以来,谍战作品特别是以电报密码为线索的作品方兴未艾。作家庞贝的这部《乌江引》同样写到了以电报为线索的隐蔽交锋,内容跌宕起伏,荡气回肠,惊心动魄,摄人心魂。

  不同于一般谍战剧作者,庞贝曾在总参总部(前身就是红军时期的中革军委二局)工作的经历,使他对二局前身历史的打捞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便。庞贝书写的这个故事,截取了红军长征途中四渡赤水和跨越乌江这一关键而又惊险的环节,即红军面对前堵后追,充分发挥灵活机动特点,反复迂回穿插,既最大限度保存了有生力量,又快速集中兵力打出了一系列经典的运动战,从而彻底扭转了红军自第四次反“围剿”后被动挨打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跨越乌江后,红军更加坚定了北上抗日的决心,也实现了新的统一领导。

  本书在写作方法上极为独到,总共两大部分,前面为速写,后面为侧影。速写的作者不详,但似乎是众多人员战场笔记的拼盘,后面则是对前面历史信息的再解读,揭开速写中的诸多谜团。速写本是一种绘画范式,三下两下,勾勒轮廓,这与小说紧张的历史背景不谋而合。本书还带有一定纪实色彩,比如多次提及军队媒体具体记录日期、长征领导人的轶闻趣事,虚实相间,更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

  在此之前,相信许多人对总参二局不甚了解。庞贝爬梳史料,通过长征路上的“破译三杰”(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披露了另一个看不见的战场,即活跃在隐蔽战线的军委二局。“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苏区,到1935年10月长征结束,军委二局破译蒋、粤、湘、桂、黔、滇、川、陕等当面之敌密码177本”,“军委二局破译员,其实就是曾、曹、邹三人。若从1932年秋首破敌军密码算起,到1936年秋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他们亲手破译的国民党军各类密码有860种之多”,也就是说不到两天即破译一种密码,效率之高的背后,是破译人员历尽千辛万苦、不畏艰难凝聚心力的结果。

  正是因为掌握了敌方大量电报信息,辗转于湘、桂、黔、滇的红军非但没有被围追堵截的敌人所吓倒,反倒灵活机动,令各路追兵防不胜防、疲惫不堪,红军则留下了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等一系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毛泽东曾说:“没有二局,长征是很难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作为追兵的蒋方,对红军屡屡破译己方电报始终百思不得其解,一度以为红军有什么秘密武器,待到国共第二次合作,有机会深入延安时才看到,神秘的二局“所有的通讯器材竟是如此简陋,而且大多是从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如此精神显然不是设备和技术层面能够简单阐释得了的。

  小说中还有一个桥段进一步印证了信念的力量。译报员项与年为送铁桶计划,自己用砖头敲掉四颗门牙,“双腮严重肿胀,面部变得狰狞吓人,头发像蒿草一样蓬乱,衣服也早已被荆棘剐得破烂不堪,完全成了一个蓬头垢面、令人厌恶的老叫花子。他将四本密写字典藏在污秽的袋子里,上面放着乞讨来的发馊食物,就这样赤着双脚下山”。就这样,项与年以一位叫花子的形象,一路闯关,将情报送了出去。这与其说是智慧,不如说是信念坚定的必然。

  信念的塑立从来不是无缘无故,所有信念的形成,均是各种力量凝聚的结果。作为一部纯粹的战地小说,本书没有儿女情长,而是把尽可能多的情节留给电波中的激烈交锋。从某种意义上说,破译也是坚定红军信念的重要力量,正是因为一次次成功破译,红军才得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壮大。(据《北京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发布
   第03版:调查
   第04版:聚焦
   第05版:聚焦
   第06版:热线
   第07版:公益广告
   第08版:读书
   第09版:九州
   第10版:环球
   第11版:聚焦
   第12版:健康
   第13版:风铃
   第14版:声音/广告
   第15版:娱乐
   第16版:体坛
长征途中的隐蔽交锋
《刘晓蕾红楼梦十二讲》
《一团坚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