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5日


“救急难”让困难群众多一道保险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5日) 01版

□本报记者 霍晓庆

2014年起,我区陆续在26个旗县(市、区)开展“救急难”综合试点,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仍有困难的家庭给予应急性、过渡性救助。

“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试点地区累计救助遭遇突发性、临时性等困难的人员3990人次,发放急难救助资金近1221万元,“救急难”成为弥补当前社会救助短板、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完善城乡社会救助、法律援助体系,加强对城乡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通过健全完善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社会救助为托底、社会福利为补充的多层次保障体系,把我区民生保障安全网织得更密更牢。现在,“救急难”工作已在全区全面推开。

让遭遇急难的群体第一时间得到救助

2016年11月3日上午,家住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低保户包锦秀从楼上摔下,腿部受重伤,需要紧急手术。由于手术费用较高,一筹莫展的包锦秀向当地民政局求助。当地民政局在了解情况后,当天下午就给予其紧急救助5000元。拿到救助金的包锦秀从额济纳旗旗医院转到医疗条件更好的酒泉地区医院顺利进行了手术。

“救急难”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建立起主动发现机制、快速响应机制、“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报告协商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等“救急难”工作机制,让像包锦秀这样遭遇急难、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家庭能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助。

各地成立了由社区党组织、驻村干部、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组成的“救急难”信息员队伍,及时掌握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主动帮助其提出救助申请并协助落实,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为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各地依托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务大厅、办事大厅等,设立受理救助申请窗口。■下转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