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5日


“我的家就是医院,患者就是我的亲人”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5日) 01版

□本报记者 胡日查 高敏娜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兴安盟科右中旗红十字博爱救助站。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是一所坐落于嘎查的乡村医院。长长的走廊站满排队的患者,诊室墙上挂满的锦旗,诉说着一个个医患情深、共战病魔的感人故事。作为扎根基层的乡村医生,站长王布和正忙着给患者把脉。30多年来,他将患者视作亲人,以高超的医术救治了众多农牧民患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内涵。

王布和出生于科右中旗巴仁哲里木镇哲里木嘎查一个贫困牧民家庭。7岁那年,父亲患上重感冒,因没钱医治,不久便离开了人世。父亲的病故,给年幼的王布和留下无法磨灭的心灵创伤,从那以后,他暗下决心:长大后要当一名好医生,为像父亲一样没钱的穷苦百姓治病。

13岁时,为实现梦想,王布和拜知名蒙藏医大夫布日古德少布为师,开始学习蒙藏医学知识,并于1985年通过乡村医生培训班,成为巴仁哲里木镇哲里木嘎查诊所的医生。在深入草原牧区为农牧民行医治病过程中,王布和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知识和临床经验,对类风湿、肝硬化、神经性头痛和关节痛等病症摸索出一套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为难以计数的患者解除病痛。

“生命无价,没钱也得看病救命。”这是王布和多年来的从医宗旨。在医院内,没有划价部门,治病流程就是看病、开方、拿药、治疗,有钱你看着给,没钱可以不用给。不少前来就医的患者感觉这里更像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不分国界、民族、职位高低,王布和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患者。■下转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