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9日

时评
脱贫攻坚不是“独角戏”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9日) 10版

脱贫攻坚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是需要全民参与的“大合唱”,绝对不能搞成“独角戏”

□李振南

顾名思义,独角戏就是指只有一个角色的戏,也常被用来比喻一个人做一般不是一个人能做的工作。

我区脱贫攻坚工程实施以来,绝大多数贫困户都心存感恩、不甘掉队、乘风借力,甩掉了头上的“贫困帽”。但是,一些地方确实也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独角戏”现象,虽然只是个例,却也反映了个别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脱贫攻坚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是需要全民参与的“大合唱”,绝对不能搞成“独角戏”。仅仅依赖某一个方面的力量、依靠某一部分人的头脑,这一伟大的事业不可能完胜,更不可能早胜,最终拖累的是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认真分析个别地区脱贫攻坚变成“独角戏”的原因,既有贫困户自身的问题,也有帮扶方法上的问题。不可否认,贫困户中确实有一些人“等靠要”思想严重,等着别人来“输血”和“喂食”,这也是他们至今依然贫困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也毋庸讳言,面对脱贫攻坚的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等压力,为了尽快让结对贫困户脱贫,一些帮扶干部过多的“代劳”,反倒让贫困群众无所事事。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主角是贫困群众,如果连“主角”都心思不定、毫无斗志,甚至动辄以“配角”自居,坐享其成、等着天上掉馅饼,那势必会偏离原本航向,脱贫成效也必然会大打折扣。精神上的贫困远比物质上的贫困可怕,面对那些坐等着送小康的贫困户,必须“靶向治疗”,先解决“立志”问题,剔除思想杂质,引导他们牢记“脱贫致富等不来、要不来、靠不来”的道理,树立“宁愿吃苦、不愿苦熬”的观念,激发他们走出贫困的志向和内生动力,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扶贫干部对于贫困户的帮扶,既要尽职尽责,也要张弛有度。作为服务困难群众的扶贫干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是应尽之责,但是,帮扶干部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户才是脱贫攻坚真正的“主角”,“喧宾夺主”的过度帮扶,只会纵容群众“等钱要物,躺倒不干”的消极思想,导致贫困户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扶贫是扶穷人不是“养懒汉”,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把帮扶政策和群众参与情况挂起钩来,坚决杜绝“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打破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的恶性循环,让脱贫攻坚“如有源头活水来”。

很多贫困户之所以贫困,是因为他们既没有脱贫致富的能力,也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所以,在帮扶工作中应该改进方法,多一些“量身订制”,少一些“大水漫灌”。以产业扶贫为例,就应该立足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推广“菜单式”扶贫模式,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避免脱贫快,返贫也快。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相信只要扶贫干部与扶贫对象在思想上“同频共振”、行动上“步调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脱贫攻坚这首“大合唱”定会越唱越响、越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