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0日


通辽:蒙医药产业转型升级蓄势而发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10日) 09版

本报通辽1月9日电 (记者 郭洪申)近年来,通辽市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弘扬蒙医药文化,集中力量,整合资源,聚集蒙医药人才,全力做强做大蒙医药产业,用其独特的自然优势、人文优势、地域优势和全产业链优势,推动传承发展蒙医蒙药文化瑰宝,惠及更多各族人民群众。

截至2016年底,通辽市已建成蒙中药材种植基地3处,种植面积达9.63万亩。蒙药产品涵盖生丸剂、片剂、颗粒剂、散剂、硬胶囊剂、口服液6大类,市场占有率已达全国市场50%以上。拥有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蒙药品种达240多个,量产品种50多个;有独家品种14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5个,有批准文号的品种104个,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产品48个,非处方药产品36个。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院长奥·乌力吉说:“通辽发展蒙医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蒙药知识积淀丰厚,使用蒙药历史悠久,蒙药人才相对富集,科研力量较强,蒙药材资源丰富,生产、医疗单位比较集中,还培育了比较稳定的市场。各种优势叠加,建设中国蒙医药生产基地和药材种植基地的基础非常雄厚。”奥·乌力吉说,自治区蒙医药研发机构、检验机构、医疗机构、蒙药产业、物流配送等要素均集中在通辽市,全区蒙药产学研科技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6个缔约单位中,通辽市就有8个,并涵盖科研、生产、医疗、种植、物流等领域。

据了解,从2014年开始,通辽市财政预算每年列支3000万元蒙药发展基金,支持蒙药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和蒙医院建设等。市政府还把蒙医药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扶持和促进蒙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蒙医药事业5年发展规划》和《蒙医药基金管理办法》,成立了推动蒙医药事业发展领导小组,以“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实现蒙医药现代化”为总体思路,实施打造名企、名药、名院、名医“四名”工程。2016年12月30日,通辽市被授予“中国蒙医药之都”称号。

谈到蒙医药的传承和发展,通辽市副市长贺海东说,“十三五”时期,通辽市将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健康通辽”发展战略。以扩大蒙医药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为目标,积极打造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现代蒙医药科研和生产加工基地,把通辽建设成全国蒙医蒙药产业核心区。

今后几年,通辽市要加快蒙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蒙医机构基础建设,巩固6个国家级蒙医重点专科,力争在“十三五”时期新建5个国家级重点专科、10个自治区级重点专科。继续推进蒙医药和蒙医诊疗技术标准化,积极发展医养结合、健康旅游等新兴产业。加大蒙药材种植培育力度,加快建立健全蒙中药药材种植标准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市蒙药材种植基地面积达到30万亩。要建成蒙药材交易平台,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打造全国大型药材集散地。要抓好蒙药龙头企业建设,集中力量推进科尔沁药业与修正药业合作的蒙药基地建设项目,推动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申请上市。积极引进一批实力较强的投资主体,打造现代蒙药产业集群。要坚持把传统药做精、把特色药做强、把创新药做深,加快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有效、附加值高的现代蒙药新产品。同步研制开发以蒙药为基础的食准字保健品、日用品、食品添加剂等绿色产品,打造绿色蒙药产业链及现代化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