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6日


古代妇女的新年活动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26日) 10版

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可谓是最隆重、最祥和、最热闹和延续时间最长的节日。古代,春节的一些风俗限于妇女间进行,代表和反映了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兜喜神

以前,每年出一份年历,年历上印有“鞭打春牛”的图案,俗称“春牛图”,在年历的右上方必印着一八卦图,上面标着新年的喜神方位,称之“喜神方”,其在风俗中的作用不小。正月初一清晨,妇女们就会结伴迎着新一年的喜神方走,叫“迎喜神”,人们深信正月初一的“迎喜神”能给自己迎来吉祥,沾上喜气。

古代许多城市有城墙,城墙大多是方形的,于是城里的道路东西南北排列齐整。而上海的城墙是圆的,且上海是水乡城邑,城里的街道曲折多弯,出门后就转向了,于是“迎喜神”在上海叫作“兜喜神”,是否始终迎着喜神方走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妇女必须参加这样的风俗活动。

“喜”的概念很宽泛,可以指吉祥、幸福、开心、喜事等,不过,民间又把女人怀孕称之“有喜”,一种经孵化但尚未成雏出壳的鸡鸭蛋也叫“喜蛋”,在“母以子贵”的封建年代,怀孕育子可是女子的头等大事,所以对许多女子来讲,“喜神”往往就是“送子罗汉”“送子观音”,“走喜神”“兜喜神”其目的或意义就是祈子——未婚的女子希望早点找到一位好郎君,尽快生个小宝宝,而已婚的少妇则祈祷来年再添个宝贝。

旧时,上海妇女正月初一清晨兜喜神风俗颇盛,平时妇女很少出门,正月初一有那么多打扮一新的女子结伴出行,成了一道风景线,吸引更多男子争相观看。兜喜神靠步行,对小脚女人来讲难免艰辛,后来上海有了马车、汽车,兜喜神也演变为坐车“兜风”。

爆米花

历史上上海城隍庙有“猛将祠”,虹口区的吴淞路402弄(已拆)有“猛将堂”。猛将即刘猛将,是中国的农业神,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我读过一册光绪甲申《刘猛将宝卷》,说刘猛将是宋朝上海人,世居镇上陈士安桥,从小丧母,父亲另娶,受尽后母欺凌,但他仍坚持孝道。后他经仙人指点,得天书一部、宝剑一柄、甲胄一副,旋应征入伍,随军西征,屡建奇功,羽化后被玉皇大帝封为“驱蝗之神”,保一国之平安,受百姓之敬重。

刘猛将的诞辰是正月十三,这一天猛将堂有重大法事,家家户户祭祀刘猛将。百姓们认为蝗虫的天敌就是鸡,而鸡最喜欢吃的东西就是五谷,于是人们以五谷祭祀这位“驱蝗之神”。

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的日子,称“上元”“元宵”,上元的活动共五天,从十三“上灯”开始,十八“落灯”结束。上元节将到来,人们就开始准备糯米粉,就要做汤团了,十三那天要把谷物放到锅中炒,爆裂的谷物发出响声,人们用它祭猛将,也用它祈祷丰年,这东西江南一带叫作“爆孛娄”,而北方人叫作“爆米花”。

迎紫姑

据南朝刘敬叔《异苑》中讲:“紫姑,姓何名媚,字丽娘。莱阳人。寿阳李景之妾。”大老婆欺侮她,就叫她干打扫厕所、猪圈之类的活儿。一年正月十五,当大家正在闹元宵时,紫姑冤屈而死在厕所里。每年正月十五妇女们就要祭祀紫姑,祈祷紫姑赐予女人们幸福。

一千多年来,祭紫姑一直被叫作“迎紫姑”,形式大同小异,就是取一只竹编的家用簸箕,将其覆过来后盖上一红布,在簸箕下垂一线,线下吊一针;再备一只稍大的方木盘,均匀平铺一层干面粉。参加迎紫姑的妇女恭敬地将簸箕请到供桌上或门后柱间,由两妇女各用一食指轻托起簸箕,由于簸箕只有两个支点,必须不停移动手指才能使簸箕搁在手指上而不致于掉下来,颤动的簸箕带动下垂的线和针,在木盘的面粉上画出不规则的图案,人们认为这图案就是紫姑给人们的兆象或启示。

走三桥

明谢肇淛《五杂俎》中记:“齐鲁人多以正月十六夜游寺观,谓之‘走百病’。”清徐釚《词苑丛谈》:“京师旧俗,妇女多以元宵夜出游,摸正阳门钉以祓除不祥,名‘走百病’。”正月十五子夜一过就是十六,正月十五深更半夜,古人深信,妇女们可通过这样的方式祛除疾病。

江南多河流,城镇多古桥,所以江南的“走百病”活动不是“夜游寺观”或“摸正阳门钉”,而是从多座桥上走过,称之“走三桥”。“三桥”就象征升官、长寿、幸福,犹如中国人顶欢喜的“福禄寿”三星高照。

(据《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