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0日


年味儿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10日) 09版

□徐久富

进腊月门儿,年猪没魂儿。一锅酸菜,一盆血肠,一刀血脖,伙着熬,香味儿从各家各户的门缝儿挤着赶着往外跑,顺着长长的院脖子一直飘上大门街……

腊八儿粥,熬黄米。地都被冻裂了口子,不喝黄米粥,掉下巴。

二十三,家人围一起包饺子,白面的,荞面的,还有两掺儿的;酸菜,萝卜,三鲜。薄皮大馅的饺子,草木火烧开下大锅煮。大人捣蒜、放桌子、烫烧酒,小孩里外屋钻着跑,嘴里嚷嚷着大人们给出的谜儿:打南边儿来帮鹅,噼里啪啦下大河……

小年过后,赶集的赶集,上坟的上坟,淘米的淘米,满街筒子都叨咕“二十三祭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烀猪肘,二十七把鸡杀,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不禁唱,唱着唱着,大年到跟前儿了。

男主起大早去赶集,拎条麻袋,口朝下屋门口抖落,抖落糠皮子、谷壳子,上下摸个遍,生怕麻袋有洞开线,把好嚼果儿落道上。麻袋夹在胳肢窝,拽上大小子,叫上二丫头,爷儿几个,乐颠儿上路了。

一包糖球儿,两米花布,三包火柴,四柱洋蜡,一挂鞭,一堆二踢脚(炮仗),几根儿麻花,几串儿糖葫芦,再打上一葡萄瓶子烧酒,纸包纸裹,麻袋里见。爹背累了,换丫头小子抬,几个个儿一倒,到家了。娘一样儿一样儿地端在手里摩挲,摩挲够了,一样儿一样儿地放到早想好那些包包儿们该去地方,糖球儿,麻花儿,小鞭儿,二踢脚,洋蜡,装小筐儿,房梁的铁钩子上一挂。孩子们一人分到一串儿糖葫芦,剩下的馋劲儿从眼睛里挤出来盘算,今年的糖球儿一人能分几颗,磕头了小洋蜡能点几个晚上,小鞭儿能有多少头,算计好一天放几个,哪天放,空签子也甜,舔着,想着,盼着。

蒸豆包,娘几个的事儿。

热炕上发黄米面,烀锅豆馅,放糖精,把豆馅揣进面皮儿,团弄上,盖帘端到外屋,码锅,猛火狂烧。饽饽板儿起锅,晾都觉着挠心,手里倒着避热,又黏又甜。

冻冰灯爷几个的事儿。

巴筲装满凉水,搁墙头上冻,小半宿,冻好了,晶莹剔透一个冰灯。红蜡烛,白冰灯,小小儿、小闺女儿,提拎着小步跑,怕碎了,后面跟着大黄狗,出西院,入东院,小子叫,闺女嚷,狗跑前跑后,撞着腿叫唤。

片肘子,包饺子,贴对子,放桌子。炮仗一响,全屯子热闹,开了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