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3日


大师靠“修”不靠“评”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23日) 10版

大师,是指在某领域具有深刻造诣、享有盛誉的人。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梅贻琦的一句演讲词,屡屡被后人引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亦提及了当今大师的稀缺。现实中,无论在哪个领域,大师都是少数,每一个大师都需要一个锻造磨炼的过程。

前不久,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发布《第一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评审结果公示的通告》,准备一口气向280人颁发“第一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称号。一夜之间,在雕塑工艺、漆器工艺品、抽纱刺绣工艺品等近十个领域,涌现出这么多大师,好一派群星璀璨的热闹景象。这当然是一种幻觉。跟之前的历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相比,这次评选显得缺乏历史积淀。

当下,大师的内涵得到拓展,已不局限于梅贻琦、钱学森等学者在狭义科研领域对大师的描述。搞火箭发射可以出大师,制作烟花爆竹同样可以出大师,这也契合行行出状元的传统文化。然而,不管在哪个行业领域诞生的大师,都要具备实至名归的大师底蕴,通过精湛的技艺与口碑的塑造。

说白了,大师地位不是评出来的,而是大师们凭借专业素养修炼出来的。(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