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4日


以法律的不断进步回应民生“刚需”
观点

《内蒙古日报》(2017年3月14日) 11版

□姜赟

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公务员考试刚报名,卖“答案”的就来联系;孩子刚出生,卖奶粉的就发来信息;新房尚未交付,就有搞装潢的来电……我们一方面惊讶于对方神通广大,一方面却不得不面对隐私泄露泛滥的尴尬现实。可以说,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已是互联网时代的民生刚需。

是谁让我们“裸奔”在商家与不法分子的视野里?从源头来看,许多手机APP未经授权采集用户信息,有些经营机构罔顾法律买卖用户数据,更为可怕的是“内鬼”,在警方查获的犯罪嫌疑人中,有电信公司人员,也有快递公司、银行、医院、学校、工商局的工作人员。信息安全问题涉及面之广、黑色产业链条之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网络社会带给人们更多方便与快捷,但如果这个社会缺失信息安全,人们怎敢放心在电子银行存转财富?何以放心在网购时写下实名地址?安全感少一分,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可能就会少十分。一个国家的网络安全掌控能力,既体现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护航上,也同样反映在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上。

个人信息安全,尤其是网络时代的个人信息如何保护,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事实上,我国也在积极迎接这场挑战。从顶层设计看,中央在2014年就成立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个人数据保护,严厉打击非法泄露和出卖个人数据行为”亦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从法治层面讲,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已经入刑,相关部委也出台了不少保护政策与法规,司法打击力度不断加大。可以说,个人信息的“安全堡垒”正在逐步加固。

当然,与现实的安全风险、公众的满意程度比,这种“加固”还需要提速增效。这就包括,加快相关法律条例的研究跟进、系统配套,加强相关部门的“握指成拳”协调共治,进一步明确运营商、银行、电商等的权责,提高对信息泄密者的处罚成本。可以说,今天,要解决好个人信息的安全漏洞,已非简单“打补丁”就能堵上,亟须系统整顿、源头治理。

维护个人信息安全是场持久战,也是场前所未有的遭遇战。美国也曾发生过约1.91亿选民个人信息外泄,英国巴克莱银行曾有数万客户的个人资料被盗。网络犯罪的“进化”程度,有时会超过法律法规的制定速度。从技术上寻求防护对策,在理念上提高网民安全意识,多方用力、立体防护,才能打赢个人信息安全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