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4日


卜有良:不会让“龙头”制作技艺在古路板失传!
点赞·传承

《内蒙古日报》(2017年3月14日) 11版

据呼市保合少镇古路板村第二代舞龙传承人卜有良介绍,古路板村依蟠龙山而建,史书记载,大青山被称为青龙,而龙头正好是古路板村村后的蟠龙山。从清朝乾隆年间到光绪年间,每年的二月初二古路板村便开始盛行耍龙灯的龙灯节,一直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龙灯最好看的要数龙头,在古路板村,一直传承着手工制作龙头的风俗。从龙头骨架的搭建,到龙头花的制作,再到龙鳞的镶嵌,一点一滴都由村民完成。一个龙头的制作,需要4名师傅花5天的时间。最近笔者在该村看到,龙头的基本形状已经完成,龙眼、龙鳞也已就绪,就差龙头花、龙须等一些小细节了。别小看这些细节,整个龙头都靠它们点缀呢。古路板村的龙头很别致,最大的特点就是头大尾小,由各色各样的纸糊制而成。

参与制作龙头已有30年经验的卜满良师傅今年61岁了。卜满良一边摆龙须,一边讲起了制作龙头的大致工序。“最开始是用竹子和麻扎成龙头的轮廓。”卜满良说,骨架制作好后,便开始装扮了。古路板村的龙头是青龙,所以龙头的主体用的是黑色和蓝色,制作完成一个龙头的重量有80多斤重。龙鳞是由其他制作者画上去的,龙节处插放着自己用山羊油和石蜡按比例制作的蜡烛。据介绍,这样的设计在晚上舞龙时会很有立体感,更加栩栩如生。

龙灯节通常是从二月初一开始,举办3天,到二月初四午夜结束。龙灯节的项目包括游九曲、唱大戏、扭秧歌、赏灯山等。人们通过龙灯节的舞龙活动祈祷人寿年丰、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如今,古路板村“二月二龙灯节”已经入选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了解,卜有良在古路板村一带小有名气,他参与制龙已有27年的经验,并拜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龙传人卜柱柱和张月顺,如今已经54岁的卜有良也开始培养传承人。

“最难得的是,卜有良培养的传承人是师父张月顺的儿子张良珍。张良珍也是子承父业,相信一代代龙头制作技艺传承人会让这项民间艺术得到传承。”新城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民俗学者高金贵介绍说。

(苏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