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6日


新桃为何换旧符?

《内蒙古日报》(2017年3月16日) 10版

要说流传最广的过年诗句,莫过于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重温此诗,我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要用“新桃”,换掉那些“旧符”?上一年的时候,他们可都是作为新的形象和希望,被主人请到这里来的。可刚刚过了365天,就被从大门上取下,送到一个他们未必想去的地方。

可能,是他们思想老化,反应迟钝,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可能,是生活水平提高,他们都换上了时尚新装;

可能,是反腐力度加大,他们都去参加教育培训;

可能,是江山代有才人出,通过竞争上岗,新人取代了旧人;

可能,是单位进行体制改革,每个门神都要轮岗到别的地方。

无论哪一种可能,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新年要有新气象,新年要有新作为。如果你按部就班,墨守成规,那么很快就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总把新桃换旧符,反映了人们的追求,验证了历史的规律,也推动了时代的进步。

相传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是公元964年,后蜀之主孟昶在除夕之日题于卧室门上的两句话:“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到了宋代,春节挂春联的风俗已经相当普遍。而且春联就是从过去的“桃符”演变而来的,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春联,要求各家各户都必须在除夕之前,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还亲自微服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对联。

大门上的“新桃”,换掉上年的“旧符”,只是一种形式。人生真正需要不断更新的,是我们的知识和理念。学习新知识才有新进步,了解新信息才有新发现,研究新问题才有新思路,开创新领域才有新收获。又是一个开始,又是一次播种,新年的希望,就在于创新。(据《 讽刺与幽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