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6日


有一种拜年叫飞片

《内蒙古日报》(2017年3月16日) 10版

现在拜年,我们发微信。10年前,我们发短信。20年前,我们发贺卡。那么100年前呢?

翻开100年前四川作家吴虞的日记,里面是这么写的:1915年1月1日(农历十一月十六),晨起,悬挂国旗。饭后,田镜秋飞片拜年。

飞片的“片”,是指名片。所谓“飞片”,就是说到处发名片,通过这种简单快捷的方式给很多人拜年。

飞片拜年是民国时期上流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上流社会一般都是有仆人的,倘若自己忙不过来,甚至不需要亲自去飞片,让仆人代劳就可以了。例如吴虞日记中有一条写道:“皮怀白来片拜年,午后令人与皮怀白还一片。”朋友皮怀白跑来拜年,发了一张名片,按照礼尚往来的规矩,吴虞也要把自己的名片发到皮家去,可是他不想跑这一趟,于是就派仆人去发。

《两地书》第二集载有1927年元旦许广平寄给鲁迅的一封信:“新年于我没有什么,我并且没有发一张贺年片,除了前校长寄一张红片来,我报以我的名片,写上几个字。”别人给许广平寄来了贺年片,许广平却回寄了一张自己的名片,这说明有时候是可以用名片来代替贺年片的,只需要在名片上写几句拜年的吉祥话就行。

老百姓圈子小,只给至亲好友拜年,大多是实心实意去拜,官员就不同了,他们圈子大,同僚多,哪怕跟某个领导不认识,也要上赶着去拜年。任务量如此艰巨,只能“望门投刺”,也就是挨家挨户送名片,有时候甚至忙得来不及下马,直接从马上把名片飞过去。

从前名片的功能真是比现在大得多。现在名片只起自我介绍的作用,而在民国乃至更早的时代,名片除了自我介绍,还相当于拜帖和请帖。比如说鲁迅去找刘半农,走到刘半农家门口,先掏出一张名片,交给刘半农的仆人,让他进去禀告,然后仆人进屋,把名片交给刘半农,刘半农一瞧,知道鲁迅到访,赶紧出迎。照咱们现代人的观念,鲁迅跟刘半农既是文友,又是同事,直接进屋就是了。可民国时上流社会比咱们讲究,哪怕关系再铁的朋友,也得先递张名片通报一下,不然有失“体统”。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