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6日

《溯源:中国传统文化之旅》:
叩响中国传统文化之门

《内蒙古日报》(2017年3月16日) 11版

□陈华文

社会无论如何进步,只要是中国人,精神骨血里就烙上了传统文化的印迹。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到底涵括了哪些内容?《溯源:中国传统文化之旅》为迷思中的人们提供了正见。

高级工程师苟琳,出生于1938年,从事机械技术工作,退休后旅居美国。在异国他乡,他见证了西方文化的林林总总,这使得他扪心自问“我为什么是中国人,何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类的问题。一位工学背景的老人,10多年来在大洋彼岸“恶补”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做了大量读书笔记,同时广泛收集资料,十年磨一剑,撰写、整理并出版《溯源:中国传统文化之旅》。

本书中,为了清晰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与谱系,总共分为9个章节,分别从历史、哲学、文学、中医、书法、绘画、音乐、经典文献等方面娓娓道来。何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学识和见识,会提出不同的见解。本书中之所以从9个方面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文化一方面影响着历史,反过来历史推动甚至影响文化发展的走向。其二是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影响了东方社会的历史进程,还为世界文化思想也作出了贡献;还有中国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有着光耀长河的历史,其伟大的创作成就独树一帜,如中国诗词、水墨画、编钟音乐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社会形态方面,野蛮与文明是对立的,那么,到底是何种事件,使得中国步入文明时代呢?对此,学界一直长期存在不同的提法。书中认为,冶炼技术的完善,尤其是青铜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中国步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对此,我也是较为赞赏的。理由有三:第一,从人的认识层面看,古人开采自然界中的矿产资源,进行加工后,改变了物质原本的物理形态,这凝聚着高超的智慧;第二,青铜器不仅是生活用具,还是祭祀的礼器,这充分表明当时的古人已经构建起特定的信仰文化体系;第三,青铜器上的各种造型、以及青铜器的不同的纹饰图样,表明古人已经具备缜密的思维表达能力,更为关键的是,青铜纹饰,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走向,为汉字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诸多优秀的思想资源,今天并未过时。古代在修齐治平、遵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本书为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画像”,书中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集中笔墨进行阐述,为我们叩响中国传统文化之门提供了“钥匙”,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我们一方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发扬并创新传统文化,做发展传统文化的现代中国人。

《溯源:中国传统文化之旅》

作者:苟琳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