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之前的中国智慧》: 追寻中国智慧之源 |
□邓勤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学者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一时间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譬如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实践“兼爱非攻”等,已经成为光炳千秋的经典。各家各派星光灿烂,虽然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这些思想还是或多或少地渗透进数千年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规范着我们的为人处世。
也许有人会问了,既然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第一个思想高峰,那么经典之前的中国智慧就黯淡无光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当我们走进三星堆博物馆,站在那个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前,你一定会暗自惊叹,原来在长江流域还有这样的璀璨文明存在。只是由于文字的缺乏,三星堆文化才没有青史留名。但这棵神树“一龙十鸟”的造型,已经无声地证明古蜀人有关日、鸟、天、龙、树等自然和图腾崇拜,显示出古蜀人的宗教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内涵相当丰富。
水有源,树有根,中国智慧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温州大学教授王小盾认为,中国智慧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古典哲学形成以前的“前经典”阶段,二是用六经施教以后的“经典”阶段。在前一阶段,人们的公共知识主要是在仪式场合形成的,是通过口语和图像来传播的,因而使用了特殊的符号方式。后人不深察,往往凭狭隘的经验作简单化的理解。为了找到真相,王小盾在最近出版的《经典之前的中国智慧》一书中,从上古神话、上古艺术、上古仪式与科学等3个方面,各选择一个切片加以剖析,认为神话、艺术、科学代表了上古中国人智慧的主要内容,并用具体例证说明以下几个问题:我们和神话时代的人是什么关系;我们和无文字的人群是什么关系;我们是否真的具有文化上的优越。
本书认为中国早期思想是在巫文化当中发展起来的,认为中国早期思想的发展过程就是巫师功能的调整过程。事实上,本书对上古神话、艺术和科学的讨论已经表明:“巫文化”代表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类思想及其生活技巧获得了高度发展,从蛮荒的丛林生活进入社会结构相当完善的时代。在享神的名义下,这个时期甚至创造了许多现代技术难以企及的艺术品。本书所论“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便反映了巫文化对博物学和精密知识的要求。
作者认为我们现在的想法,和古代经典是相通的。事实上,我们现在的知识、思想、文化,依然属于经典时代。本书通过对中国史前阶段神话、艺术、科学的解读,讲解史前中国人获得知识的过程。作者学养深厚,思路开阔,话题有趣且不失严谨,可以提升读者的学术兴趣和进行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经典之前的中国智慧》
作者:王小盾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