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0日


嵌宝石 鎏金包银漆盒
草原珍宝档案

《内蒙古日报》(2017年3月20日) 06版

□郑承燕

嵌宝石鎏金包银漆盒(如图)长26厘米、宽25厘米、高13厘米;其内置铜镜直径22.4厘米。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辽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嵌宝石鎏金包银漆盒,黑色漆胎,外以鎏金嵌宝石錾花银片包装,整体略呈曲角四方体,圈足,内置“李家供奉”铜镜,盒盖呈箓顶形,主体装饰可以分为6层。正中心一层嵌浮雕团龙玉片,团龙栩栩如生;其外侧第二层是一周联珠纹,应该是用来镶嵌宝石的,但宝石已经脱落;第三层是镶嵌一组十三个簸箕形刻划有纹理的玉饰片,玉饰片之间以红宝石相分隔;第四层是在四个角部各有一个三角形镂空,露出黑色漆胎,应该也是镶嵌有玉饰片的,但已经脱落;第五层是四组十二个玉饰片,每组三个,两侧刻有鱼纹,中间的刻有花草纹;第六层又是一周联珠纹,镶嵌有绿松石,但大部分已经脱落,仅保留2颗;各层之间又部分镶嵌有红宝石、水晶和绿松石等。盒盖侧面和盒身侧面与第五层相似,同样是四组十二个玉饰片各个玉饰片之间以宝石或花草纹相间隔,花纹中心镶嵌绿松石。盒盖内镶有一层银片,其上以鎏金錾刻的技法饰“庭院赏乐图”。盒盖里外的银片均是由三部分接合将漆胎包在里面而成。盒身底部中心有一圆孔,在其里侧没有包裹银片,露出黑色漆胎,外侧包裹有錾刻花纹的银片,围绕中心圆孔有四只飞翔的龙首鱼身的摩羯,摩羯四周是叶纹。凡是玉饰片和宝石其周围轮廓均有双层联珠纹构成,花草纹均是单层联珠纹构成。

铜镜为“亚”字形,圆形钮,圆形钮周边錾刻花瓣纹,一对凤鸟口衔缠枝花卉对头展翅飞翔,旁边为两只蝴蝶,镜背四角饰山形纹饰及祥云纹饰,斜对角线上纹饰成组。镜背上部靠左刻“李家”,下部靠右刻“供奉”。

漆器是中华民族的发明和创造,早在河姆渡文化中,就发现了最早的漆制品。春秋战国以来,漆器主要兴盛于中国的南方,由于气候的原因,北方草原鲜有完整的漆器出土。此件漆胎鎏金器的发现,为我们研究辽代漆器及金银器的装饰工艺和技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