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0日


忙趁东风放纸鸢

《内蒙古日报》(2017年3月20日) 06版
图1
图2
图3

□王东峰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诗,生动地描绘了春光明媚时节,天真的孩童舒臂引线,喜放风筝的情景。风筝源于我国的春秋时期,初称“纸鸢”,其意即唐代诗人唐采在《纸鸢赋》中所说的“饰素纸以成鸟,像飞鸢之戾空。”从五代开始,人们在纸鸢上加哨子,放飞后其声如筝,故称“风筝”。现在我们说的风筝其实是统称,把那些没有哨子的纸鸢,都叫做风筝了。

丰子恺是中国近代漫画的开山之人。他的漫画构图简单,线条流畅,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风筝是丰子恺非常喜欢的题材,他一生中画有多幅风筝漫画。

图1,远山灰暗,衬托出近景的青松绿草愈发清新,一间带篱笆的素洁瓦屋,使得画面上出现的人物有了依托。右上首题“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画面中的儿童系着红领巾,表明了他们的学生身份。一只蝴蝶风筝,被一男一女两名儿童高高放飞在空中,身后一男童,背着手在凝望。右边姐弟二人,只顾低头走路,无视空中的风筝。弟弟未戴红领巾,应该还未到上学年龄,他低着头,似乎因为淘气,正受到姐姐的责怪。远处一蹒跚学步的幼童,看到放风筝的哥哥姐姐,急于挣脱母亲的双臂走过来。整幅画风非常纯净,透露出一种远离尘世烟火的宁静和简单。

图2的构图颇具匠心。作品题名《都会之春》,但作者并没有绘出青草、绿树、红花等极富代表性的春天景色,而仅画一只蝴蝶风筝,高高飘舞在半空中,下面则是鳞次栉比的厂房和住宅楼。一人俯在高楼的阳台上,旁边摆放一盆花草,正望着风筝出神。这幅作品的立意,与齐白石的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非常相似。齐白石以蝌蚪表现“蛙声”,而丰子恺则以“风筝”暗示春天,都可谓绝妙之至的绘画立意。

图3的创作时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4月初至5月中旬,丰子恺寓居武汉,期间正好目睹了著名的“4·29”武汉空战。此次空战,中国空军英勇顽强,打下日军飞机二十余架。作为见证者的丰子恺欣然题写了一阕《望江南》:“闻警报,逃到酒楼中。击落敌机三十架,花雕美酒饮千盅,谈话有威风。”又留下了这幅题为《汉皋春望》(汉皋是当时汉口的俗称)的漫画。画面上没有战机和硝烟,只有一家三口,在河桥的绿柳下放风筝,先生放飞的是“和平”,太太放飞的是“胜利”,一旁的孩子高举双臂,和父母一起,仰望空中的风筝。这幅笔墨简洁的漫画,却深刻地表达了饱受日寇侵略的中国人民盼望胜利与和平的美好心愿。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南宋陆游《观村童戏溪上》);“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清孔尚任《放风筝》)。杨柳依依,芳草萋萋,莺歌燕语。风和日丽的春日,触目皆景。走,放风筝去,让我们与春风来一场美好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