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1日

《八月》:
伤感记忆里的清新温存
◎李建乐

《内蒙古日报》(2017年4月21日) 10版

近日,内蒙古籍导演张大磊以其处女作《八月》,在院线中掀起一股清新回忆风。

自3月24日上映以来,影片《八月》就在影迷中间赢得了良好口碑,其关键就在于作品呈现的是一段“静静流淌在记忆深处的时间流”,观众感受到的是那段共同经历过的时光记忆,而不是时代的感伤。在影片《八月》中,导演以儿童晓雷的视角,利用黑白镜头回忆了90年代国企改革背景下,一个普通家庭生活的变革与心路历程。影片跳脱了讲述宏大叙事和集体记忆的叙事传统,将视角集中于个体的觉醒和思考。所以,3月20日的上海见面会上,导演王小帅称,《八月》是一部有温度、不矫情、很清新自然的电影。他说:“它完全不像一部处女作,一种真正的电影感扑面而来,这是一种中国电影非常缺少的需要体验式观看的电影”。

凭借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特视角来间接反映时代变革,是张大磊《八月》这部处女作电影带给大陆电影的最大启示。据说,这部电影最初定名《昙花》,后来改名《八月》,是为了避免明确的指向性。张大磊说:“昙花让我觉得有另外一番意味,也许你可以理解为一种美好的逝去,是带着遗憾和忧伤的,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它也许会有另一个更美的花期到来,带有一种希望的意味”。所以,导演选择小升初的暑假,空气里充斥着燥热,琐碎的生活让身处其中的人充满了焦虑,电影厂转制改革,父亲失去了铁饭碗,儿子晓雷也没有考上三中,母亲不仅要操心儿子的学业、丈夫的工作,还要回娘家照顾卧床的太姥姥……突然的变故让一个普通的家庭开始充斥着父母的争吵,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在这个假期就要画上句号,电影没有沿袭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一种松散、碎片化叙事,零散的记忆犹如一团乱麻,相互缠绕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时代的焦虑像夏日闷热,笼罩着电影的始终。但是,片中不仅有淡淡的忧伤,还有父子的亲情、家庭的温存,而这些引人共鸣的温馨记忆,就像昙花一样,转瞬即逝却弥足珍贵。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电影以黑白镜头为主,只在结尾及电影海报上用明亮色彩,大概就是在暗喻变革让生活充满冲击,但血脉亲情始终不变。

《八月》犹如哆啦A梦的时光机一样,让过往的旧时光换上新颜,在细碎和零散中感受到一股生活的清流,时代虽异,成长却相似,过往有阵痛,但也有温馨,这个四月,值得我们在重温《八月》记忆中,期待春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