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4日


写文章不要闭门造车

《内蒙古日报》(2017年4月24日) 10版

□白守双

笔者有两位朋友,从小就喜欢舞文弄墨,长大以后也都喜欢写一些文字,其中一个还专门从事文字工作。不同的是,一位喜欢四处采风,然后再搞文学创作,“豆腐块”“萝卜条”经常见于报端;另一位则喜欢待在家里“蜗居”,翻翻资料、查查电脑搞文学创作,文章久投不中。殊不知,文章中不中,要看基本功。

何为基本功?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因“用文字诊断俄罗斯”而享誉世界的契诃夫,1890年4月从莫斯科出发,穿越一万多公里的苦寒和荒凉,辗转来到萨哈林岛,并在岛上采访了三个月零两天,才有了长篇经典巨作《萨拉林旅游记》问世。司马迁从20岁开始到各地游学考察,前后十几年间,向南到过湖南、浙江,向东到过今山东曲阜和安徽、河南的许多地方。这是一次饱览祖国河山,寻访文化遗迹,收集历史资料,向社会向劳动人民进行调查和深入学习的过程。元鼎六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平定了西南夷,在今云南、贵州一带设立了五个郡,司马迁又受命到这一带地区考察。这次他到过邛、笮、昆明等地,这是他的第二次游历。他花了15年左右,如果把资料的准备工作算在内,那要超过20年,才做成《史记》一书。以上两个典型事例说明,搞文学创作,实地采风很重要。

写文章不能闭门造车,要在密切联系实际,深入了解世情之后再动笔,那样写出来的东西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不然就很容易养成“秀才不出门,臆想天下事”的懒惰散漫之风,沉浸在云山雾罩的虚浮空泛中,沾沾自喜、洋洋自得。

新闻写作中有句话叫:好新闻不是写出来的,是跑出来的。其实,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搞文学创作,眼力、脑力当然重要,但脚力功夫也不能小觑。文学作品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沉淀出精品,必须下一番脚力功夫——行万里路。正所谓:文艺讲话开心闸,基层采风乐天涯。闲来信笔抒胸臆,根在民间干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