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乌海市海南区西卓子山学校看到:在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课间时分,有的学生在教学楼阅读角津津有味地翻看着课外书,有的则三五成群在英语角轻声交流;还有合唱、舞蹈、棋艺、扎染等17个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校园弥漫着欢声笑语。
西卓子山学校虽然属于偏远小镇学校,可是却有抗震达到8级的教学楼,还有设施完善的1000多平方米的体育馆、乡村少年宫、幼儿园等一系列硬件设施。学校还采用先进的小班教学理念。校长武粉莲说:“我们现在的硬件条件和教学理念一点也不比城里学校差,有些设施城里的学校也没有。”
乌海市副市长冀晓青说,教育公平对促进社会公平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乌海市在多个方面不懈努力推进教育公平,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持续加大投入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实施“阳光工程”让名校资源为社会公平共享,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水平,为每个孩子的未来发展创造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
西卓子山学校始建于1960年,原是一所企业办学校,后交给地方政府。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该校不仅建筑物陈旧,而且缺少功能室和活动场地,一度成为海南区办学条件最差的学校。2015年借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政府对该校进行了整体改造,乡村的孩子享受到了现代教育设施和教学理念。
海南区是乌海市区域面积最大的一个区,过去全区有40多所学校,点多、线长、面广,后来这些学校整合为9所,这使得区里投在教育上的财力有了保障,近10年来累计投入达2.8亿元。海南区教育局局长刘秀珍说,经过持续的投入,在软硬件方面全区各学校基本实现了均衡发展,所有学校都有安全的教学楼和电教设备,以及班班通、校校通等教学平台。并且,在师资配置上优先考虑农区和偏远学校,还组织区内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帮扶,每周乡村学校的教师都会去区内教学质量好的乌海市十八中进行业务学习。海南区在实现均衡发展的同时,积极打造各校特色,西卓子山学校小班精品课堂成为亮点,海南区一完小的竞走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培养出参加国际大赛的运动员。
据了解,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乌海市近年来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共投入资金8.6亿元实施校安工程,新建、扩建学校31所,新建面积30多万平方米。去年以来,又累计投入近1.47亿元用于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新建、改造和图书、设施设备的配备,全市中小学校舍条件及校园环境整体大幅提升,办学条件实现标准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薄弱学校倾斜,校长、教师在区域内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流动,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上好学和就近入学的问题。
乌海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郭亚东说,经过努力,乌海校际间办学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2016年海勃湾区和海南区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的验收,到2020年,全市将实现义务教育学校之间整体办学水平、师资水平、教学手段和教育质量均衡。
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又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均衡化。目前,乌海全市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校园网建网率达到100%,普通教室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达到100%,全市录播教室和同频互动课堂实现全覆盖。
“阳光工程”推进教育公平
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一直是民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破解择校、择班问题,乌海市在问题较为突出的海勃湾区的优质学校实施“阳光工程”。经过公开透明的“阳光招生”和“阳光分班”,乌海市二中和三中的班模由以往的60人以上下降到平均班模不超过45人,海勃湾区的三所热点小学——海勃湾区一小、海勃湾区五小和乌海市实验小学,班模、校模都实现“双降低”。全市各中小学的择校、择班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本消灭了大班额。
经过近几年的持续推进,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全部实行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学校的招生范围、时间、计划提前向社会公布,实现了“阳光入学”和“阳光分班”。 从2015年起,乌海市实施“阳光中考”工程,实行网上报名、查分、录取,中考的全部环节公开透明,保障了教育公平。取消了高中阶段择校生,所有高中招生计划全部用于网上招生,考生可在网上查询录取情况和实时排名,各高中学校只按网上录取名单招收学生,有效地巩固了“阳光中考”成果。今年,海勃湾区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招生网上报名平台,实施网上报名招生,通过与公安户籍信息、学生学籍信息建立链接,确保报名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进一步控制了择校现象。下一步这项工作将在全市推开。
在推进“阳光工程”的同时,海勃湾区还从2012年起启动了“名校工程”,对一些有潜力的相对薄弱学校进行政策倾斜,试点创建名校。对试点的三所学校提高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在教师选拔上倾斜。经过几年试点,这些学校的教育设施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海勃湾区光明路小学试点以来增加了26个功能库室,从全市公开选拔了6名优秀教师,采取名师带徒弟方式,已经带出18名教学能手。该校副校长张丽说,名校创建以来,光明路小学的社会声誉有了明显提升,全校学生从5年前的约1200人增加到目前的约1500人。
特殊群体享受特别关爱
对于特殊群体,乌海市不仅全力保障他们平等入学接受教育,而且在政策上予以更多倾斜。3年前,乌海市就制定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将残疾少年儿童全面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努力做到残疾儿童与正常学生的义务教育同步发展、同步提高,并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少年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之中。
为加大对乌海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持力度,市政府设立60万元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资金,并加大投入力度,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室、图书室等硬件都达到较高配备标准。全市三区各建成一个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提高了随班就读教学质量,降低了辍学率。为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能力,每年都要选派教师去北京对口学校跟岗学习。在乌海,残疾学生不仅享受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四免一补”政策,还额外有困难家庭学生生活补助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享有公平入学机会,不仅全部安排入学,而且还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享受该市义务教育“四免一补”政策。海勃湾区和平街学校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最为集中的学校,该校有一半以上学生的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这所学校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育人,率先在全市中小学开设了国学课。为了让学生长见识,还与重庆等地的学校结成联谊校,组织学生到那里开展游学活动。
乌海是我区蒙古族人口最少的盟市,但该市十分重视民族教育,在教学经费上,民族学校比普通学校高10%。并且,为培育民族语言文化学生,在乌海市蒙古族中学内还设有一个日常教学使用蒙古语的幼儿园。
在注重全市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乌海市还在不懈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乌海市教育局局长高雄文说,近年来,乌海市一直在加大教师和校长的培训力度,近3年来,该市共完成教师培训项目36个(次),累计培训教师1万多人次。实施教师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组织百名中小学校长赴山东优质学校挂职培训,开展千名班主任挂职培训,启动万名教师健康行工程。其中,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乌海市百名中小学校长分8个批次赴山东优质中小学挂职培训,成为乌海市教育史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历时最长的校长挂职培训项目。培训结束后,这些校长将学到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结合实际运用到自己的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全市中小学教育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