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不毛之地变绿洲

  □本报记者  施佳丽

  翠绿的樟子松挺拔矗立,沙丘上方方正正的黄柳网格清晰可见,黄色的柠条花、粉色的杨柴花和各类野花竞相开放,杨树、柳树迎风摇曳……马云平穿梭在这样一片山花烂漫、林丰草茂的生态绿洲之中,黝黑的面庞上满是笑意。他常念叨:“跟自己家孩子一样,看着这些树真亲呢。”

  这里是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多伦诺尔镇新民村,也是浑善达克沙地南端的一号沙带,马云平的家就在这里。曾经,这里是一片荒漠,沙进人退,当地流传着“猪上房,羊跳墙,小孩坐在房檐上”的顺口溜。

  “那时候除了沙子啥也没有,每天盼的就是啥时候能离开这沙窝子。” 马云平目光幽远,陷入了回忆中。2000年,多伦县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拉开了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县里号召个人搞五荒承包,村里宣布政策半年过去,竟没有一个人愿意承包。看到家乡沙化日益严重,马云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和责任——防沙治沙绿化家乡的想法在他脑海里油然而生。

  马云平同妻子说了承包荒沙的计划,遭到妻子坚决反对。“3000多亩荒沙,就凭咱一家治理,需要吃多少苦、受多大累、投多少钱?你承包你自己干去吧,我绝对不去沙窝子里。”马云平没有放弃治沙的念头,毅然与村里签下了面积达3700亩的《荒沙荒地承包合同》。

  2000年春季,马云平搬进了沙窝子里的简易房,吃住在荒山上,开始了他的治沙路。流动沙丘治理难度大,马云平先用割来的黄柳、杨树枝和农作物秸秆剁成一尺长的短棒,在流动沙丘上扦插网格沙障,再在网格内播上草籽,然后在沙带上种植柠条、黄柳、杨柴、沙蒿等防风固沙植物。种下被埋,埋了再栽,饿了啃一口馒头,渴了喝一口凉水……就这样,第一个流动沙丘被治住了,裸露的沙丘也长出了一些小树小草。

  为保证造林成活率,治沙初期马云平赶着马车从2公里以外的地方拉水。后来,家里买了四轮车拉水,再由人工挑着水上沙丘浇灌每一棵树苗。马云平春夏秋三季植树,冬季修枝打杈,一年四季劳作在林地里。

  看到了希望,又心疼马云平一个人吃住在外,妻子王常荣转变了态度,搬进沙窝子和马云平一起种树。马云平和妻子王长荣最相像的,除了黝黑的面庞,就是手掌上都布满了厚厚的老茧。夫妻二人怕风把树苗从沙窝里吹走,又捡来石头,靠着根部围住树苗作为支撑。在沙窝里行走艰难,夫妻俩便背来一筐筐牛粪,硬是铺出了一条小路。

  16年过去了,夫妻俩像战士一样,坚守不退,靠双手把3700亩不毛之地变成绿洲。

  “当时的信念就是即使没有收入,也要为子孙留下一片绿色。”马云平朴实地说,“乡亲们都说我干的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是眼光长远的好事。但对于我来说,种树让我觉得心里很稳当。”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观察·阿拉善
   第08版:观察·乌海
   第09版:地方·盟市
   第10版:经济周刊
   第11版:小康图景
   第12版:科技
李纪恒会见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凌成兴
全国最古老而独特的蒙古族民歌表演形式——潮尔歌
内蒙古历史上的今天
不毛之地变绿洲
自治区和各盟市旅游局更名为旅游发展委员会
呼和浩特再增两条航线
图片新闻
记者手记
内蒙古广电网络集团为牙克石精准脱贫工程捐献70台电视机
抓好各项改革协同发挥改革整体效应 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