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终身难忘“那一刻”

每天轻轻擦拭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慰问时的相片,是玛吉格老人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
玛吉格老人和老伴。
  ◎文/图 本报记者 吴海龙 毕力格图 巴依斯古楞

  “做梦也不曾想,在80多岁的时候能够见到总书记。这是我一辈子最难忘的时刻。”这是玛吉格额吉逢人必讲的一句话。老人说,她时刻感激总书记给予内蒙古发展的关心、牧人生活的关怀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爱。

  2014年元月26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考察工作时,踏着皑皑白雪,来到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巴彦淖尔嘎查82岁牧民玛吉格额吉家做客,并亲切慰问。

  “做梦也不曾想,在80多岁的时候能够见到总书记。这是我一辈子最难忘的时刻。”这是玛吉格额吉逢人必讲的一句话。老人说,她时刻感激总书记给予内蒙古发展的关心、牧人生活的关怀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爱。

  在全区上下喜迎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欢庆时刻,本报记者专程来到锡林浩特市,采访玛吉格老人。说起见到总书记的难忘时刻,老额吉激动万分、热泪盈眶;谈到生活的美好,她又欣喜万分、笑逐颜开……

  从大字不识到牧区文化人

  玛吉格老人今年已84岁高龄,眼不花耳不聋,精神矍铄。知道我们要来,老人特意穿上一件棕红色的蒙古袍,带上了蔚蓝色的头巾。

  采访一开始,谈起往事,老人默默地点上了一根烟,烟雾缭绕,老人的思绪仿佛也回到了那动荡的岁月。“我是1933年生人,家里是平民百姓,和父母以及姊妹5人相依为命,一年四季逐水草而居,过着属于我们的小日子。”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玛吉格老人的出生地位于现在的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的浑善达克腹地。在她孩童时代,家里养着几头奶牛,父亲到现在的东乌旗额吉淖尔盐池拉盐,换布料和面食。虽然一家人生活不富裕,却也能基本保证有吃有穿。

  1945年,12岁的玛吉格对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动荡有了初步的判断。在那一年,锡林郭勒草原解放了,牧民们终于获得了渴望已久的自由。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家里的顶梁柱——玛吉格的父亲患病辞世,留下了孤儿寡母。

  沉浸在回忆当中的玛吉格老人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接着说:“也就是从父亲离世后,我懂得了只有国家平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的道理!”

  当时,让年幼的玛吉格感到最幸福的一件大事儿就是识了字,这使她能够从一些刊物上了解时代的变迁。

  “那个时候,草原上没几个人识字,尤其是妇女。认识几个字,那可算是‘文化人’呢。”老人诙谐地说,“当时,我有幸参加了20天的短期培训,回来放羊的时候身上总带着书,还用木棍在沙地上写字,慢慢地也就识字了。”

  就这样,玛吉格成了大家眼中的文化人。

  热血青年变成改革春风中的带头人

  解放以后,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人们的生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牧区也成立了苏木、嘎查等组织,后来又成立了团支部、青年组织、妇女组织和治安小组。

  对于20多岁的玛吉格来说,新社会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那么的充满活力。作为当时牧区少有的文化人,年轻时代的玛吉格积极报名参加各类组织,带领牧民发奋图强。

  “那个时候,领导号召我们年轻人要有上进心,要对时代的发展做出贡献。现在想来,当时的我们特别单纯,没有私心杂念,需要我们做什么,就力所能及地往前冲,年轻真好啊。”玛吉格老人说到这儿,饱经沧桑、满是皱纹的脸上洋溢出一丝笑容。

  “时代在变迁,一切都在向美好的方向发展。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为牧区带来的变化。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立志要做一名对党和国家有用的人,以实际行动报答党的恩泽。”一位历经旧时代的磨难,成长在红旗下的牧区老人所做所想令人肃然起敬。

  在大集体时期,玛吉格家里只留下几只羊、1头牛和1匹马。剩下牲畜全部交给了人民公社,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牧人们又迎来了一次大变迁。玛吉格老人回忆说,当时,家里放集体牲畜,每天都计分。一天能挣的最多分数是11分,折算下来,大概是个1块钱,这一半儿还得交给集体充公。

  整个70年代给玛吉格老人留下的最深记忆当属1977年的雪灾了。虽然牧民们拼了命地保护牲畜、抗击雪灾,但最终全嘎查2万多头只牲畜只剩下5千多头只了。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83年。那一年召开了载入史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华大地。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实施“草畜双承包制”,更是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牧人们鼓足劲儿,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大步迈进。

  当时,玛吉格家分到了100多只小畜、10来头大畜和7千多亩草场。没过几年,她家的牲畜达到了500多头只,老人的家也成了当时草原上最时髦的万元户。90年代,牲畜总数更是超过了1千头只大关。

  “自治区成立都70年了。这70年当中的变化真可谓是翻天覆地呀。”采访当中,老人反复感叹!

  作为这70年的亲历者,玛吉格老人比谁都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新生活。她时刻给孩子们讲,要铭记党的恩泽,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玛吉格老人一直到70多岁,仍从事着牧区的生产生活工作。后来,为了让孙子接受学前教育,这才放下握了一辈子的牧羊鞭,到锡林浩特市居住。如今的老人每个月有600多元的养老金,在锡林浩特市“爱祺乐”牧民养老院安度晚年。

  一生最难忘的“那一刻”

  “活了80多岁了,也经历过不少变迁。要说起我这一生最为难忘的一刻,那就是2014年的1月27日了。”就在当日,亲临内蒙古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锡林郭勒草原,来到了玛吉格老人家。她说:“总书记乘坐的车停在我家门前,我一眼就认出了总书记。按照我们草原的习俗,为总书记敬献哈达,表达草原牧民对总书记的欢迎和祝福。”

  总书记在玛吉格老人家里,走进厨房,又去了卧室;从库房出来,又来到蒙古包;从老人的身体、生活到家庭收入和畜牧养殖,像拉家常似的一一仔细询问。“一开始我还特别紧张,没想到总书记是那么的朴实,那么的平易近人,说着说着我就生出一种和老熟人聊天的感觉,都把紧张这个词丢到九霄云外了。”回想起永生难忘的那一刻,玛吉格老人感动地说,“没想到总书记会来到这么偏远的地方看望我们,这不仅是我的福分,更是我们牧民的福分!”

  “总书记详细了解我家的生产生活情况后还关切地询问,牧民们有哪些期盼?生产生活方面有什么困难?我就回答说,牧区地域辽阔,牧民居住分散,牧民们最希望实现的就是道路畅通和用上电。”玛吉格老人说。

  在听了以玛吉格老人为代表的牧民的心声后,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强调:要着力抓好农牧业和牧区工作,持之以恒抓好粮食生产,积极打造现代畜牧业,扎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努力让广大牧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如今,距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已过去3年多的时间。在这当中,锡林郭勒盟牢记总书记谆谆嘱托,切实在“三农三牧”工作中因地制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农村牧区改革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锡林郭勒盟委书记罗虎在说:“我们的主要成效体现在六个‘新’字上。即,农牧业生产取得新进展,‘减羊增牛’战略开局良好,现代化龙头企业建成投产,‘锡林郭勒羊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农牧民收入实现新突破,2016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188元,增速居全区第3位;生态保护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使21382人稳定脱贫;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呈现新面貌,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农村牧区改革迈出新步伐,土地确权颁证、草原确权承包等都取得积极进展。”

  以玛吉格老人家为例,这3年多的时间里,她家的变化也是很大的。老人的儿子钢苏古尔带着记者看了他家新建的院墙、棚圈和储草棚。他说:“由于基础设施好了,家里每年的收入稳定在20万左右,算是提前步入小康了。

  如今,住在宽敞明亮的楼房里,玛吉格老人养成了每天都收看新闻联播的习惯。老人说,每次在电视里看到总书记,她都仿佛来到了总书记身边,总感觉还有千言万语向总书记倾诉。采访结束时,老人用洁白的毛巾反复擦拭着与总书记的合影,道出了最想对总书记说出的心声:“锡林郭勒牧民时刻在想念您,请您放心,草原牧民现在的日子过得特别幸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70·特刊
   第06版:质量报告
   第07版:观察·鄂尔多斯
   第08版:要闻
   第09版:北国风光
70·瞬间
终身难忘“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