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魏长城:千年遗脉叙沧桑

——内蒙古境内长城系列之五
达茂旗希拉穆仁镇北魏长城标志碑。北魏长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金良 摄
武川县水泉村北魏长城遗迹。 武明光 摄
达茂草原上的北魏长城遗址。 方金良 摄
  □高晓梅  方金良

  在美丽的达茂草原,两条土夯长城相伴而行,呈现出一种苍凉、雄浑之美。这就是有着近1600年历史的北魏长城。

  北魏是鲜卑人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公元386年,拓跋珪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东南)即代王位,定都盛乐(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公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次年拓跋珪称帝。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据史书记载和专家研究,北魏为防备北方草原上的柔然南下,以及南方其他割据政权的进攻,先后三次大规模修筑长城。

  泰常八年长城与六镇长城

  据《魏书·太宗纪》记载,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泰常八年(公元423年),“蠕蠕犯塞,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蠕蠕,即柔然,因其势力不断扩大而侵扰北魏。明元帝于公元423年,在北方草原上修筑了一条长城,东起今河北省赤城东北,经张北县、尚义县,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商都县、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包头市固阳县,至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总长度约1000公里。

  这道长城因在泰常八年修筑,所以被称为泰常八年长城。

  我区考古人员在包头市哈德门沟古城、昆都仑沟障城、色气湾遗址,发现了北魏时期的手捏波浪纹板瓦建筑遗物和具有北魏典型特征的生活遗物。由此推断,泰常八年长城曾利用了战国赵北长城。

  泰常八年长城在修筑初期起到了一定的防御作用,但作为单一的防线无法长久地阻挡柔然,必须依托于军镇,构成统一的防御体系。于是,北魏在长城一线设置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6镇,作为长城防线的支撑点和战略依托,形成一条点面结合的坚固防线。

  据《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北魏长城卷)》记述,六镇长城为复线结构,分布于乌兰察布草原上,总体呈东北至西南走向。达茂草原上的北魏长城属于六镇长城中的一段,均为夯筑土墙,呈土垄状,部分墙体呈内墙外壕式结构。

  六镇长城分南线和北线,南线起自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东北部的山丘前坡地上,呈东北至西南走向,贯穿于商都县中部,再经察右后旗中北部、察右中旗北部,到四子王旗。这段墙体大体为东西走向,但到四子王旗中南部后呈东北至西南走向,进入包头市达茂旗东南部,在丘陵草原地带西南行,止于阴山山脉北麓。南线东段起点位于商都县二吉淖尔村,西至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2.5公里处终止,全长260公里,有戍堡15座。六镇长城北线东段起点位于四子王旗白音朝格图嘎查,西至武川县水泉村西南0.8公里的丘陵北坡沟口东岸,全长190公里,有戍堡17座。

  六镇长城南线和北线成为北魏疆域两条纵深绵延的军事防线,既解决了防御问题,也节约了成本。

  内蒙古境内的北魏长城4条线

  《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北魏长城卷)》通过专家研究与本次调查成果的比较,初步将内蒙古境内的北魏长城分为4条线路。

  第一条便是泰常八年长城,主要修缮利用了秦汉长城,大致以秦代蒙恬修筑的位于阴山山脉北坡的秦始皇长城的东端,即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毫沁营镇坡根底村附近为界,以西部分利用了阴山秦汉长城,以东部分利用了战国赵北长城,再向东至卓资县三道营古城东北,又向南利用了蛮汉山秦汉长城。泰常八年长城在北魏六镇长城筑成之后仍在使用,是六镇长城之南又一道重要的军事防御线;第二条为六镇长城南线,主要分布于阴山山脉以北的乌兰察布草原;第三条为六镇长城北线,由东向西分布于四子王旗、达茂旗和武川县境内。初步推断,六镇长城南线始筑于北魏皇兴年间(公元467年-471年),其后,又增筑了北线,这些营建活动一直持续至太和年间(公元477年-499年)。第四条为太和长堑,东自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延伸至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正蓝旗境内,修筑于太和年间。

  北魏除了在北方草原筑长城置军镇外,还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在平城周围筑“畿上塞围”。《魏书·世祖纪》载:“丙戌,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 “畿上塞围”指环绕京城地区所筑的军事防御工程,有环绕平城北面的,起点是今北京市延庆县附近,由居庸关向北,经河北、山西北境,而后进入内蒙古兴和县,由兴和县经丰镇市、凉城县、和林格尔县及清水河县,到达黄河东岸;“畿上塞围”有环绕平城南面的,从居庸关起向西南行,至山西灵丘后向西,经今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至偏关。

  北魏长城还与村庄相互交错。很多村落沿长城而建。村民们祖祖辈辈在长城周边种植、放牧,沿袭着古老的生活习惯。

  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说:“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一带,凛冽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融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浑厚多了。”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内蒙古境内长城系列之五
~~~——内蒙古境内长城系列之五
~~~——内蒙古境内长城系列之五
~~~——内蒙古境内长城系列之五
~~~——内蒙古境内长城系列之五
~~~——内蒙古境内长城系列之五
~~~——内蒙古境内长城系列之五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5版:公告
   第06版:国际新闻
   第07版:地方·旗县
   第08版:教育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亮丽风景线·文化印记
拾珠
西数第一镇
北魏长城:千年遗脉叙沧桑
怀朔镇故城
纵横防御要地
抚冥镇和柔玄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