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蒙古航空事业的见证者

何德泉
  □文/图  本报记者  杨丽萍  

  梁亮  高慧

  从19世纪20年代至今,从父亲到儿子再到孙子,有这样祖孙三代人,他们与机场结下了深厚情谊,一代接一代地传承着航空事业的梦想,坚守在草原航空工作的一线。

  事情还得从70多年前说起。

  爷爷何德泉出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北京。作为老一代航空人,何德泉从20几岁起就踏上了航空事业的征程。从建国前到建国后,从两航(原中国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央航空运输股份有限公司)时代至今,他是目前健在的、为数不多的亲历了由两航至国航的发展历程的见证者。

  早期何德泉工作于中苏民航(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工作是开车,从机场的大卡车到油罐车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1966年,何德泉接到上级指示,将他调到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工作。一门心思干事业的何德泉二话不说,立马收拾家当,拖家带口从北京辗转到了呼和浩特,从此,便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扎下了根。

  “相比北京温和的气候,这边冬季的寒冷与春秋季的风沙太可怕了。”何德泉用缓慢的语句回忆着当时一家人住在机场宿舍的情景,到了冬季,晚上睡觉前必须把搪瓷缸里的水倒掉,不然,第二天缸子就冻变形了。

  然而,恶劣的环境并没有阻止何德泉对工作的热情。除了开车外,何德泉还不定期给锡林郭勒盟送航油。“那时去锡林郭勒都是草原路,车开到目的地得2天,白天赶着开车,晚上也合不上眼,心里面总惦记着那一车油。”何德泉说。除此之外,他和同事们还负责给机场跑道两侧摆马灯。“飞机夜航不能没有助航灯标,那时都是土跑道,只能手动摆灯。”

  不管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天,何德泉就这样在工作岗位上坚守了几十个年头。

  如今,已经93岁的何德泉,身体依然硬朗,走路也不用别人搀扶,最爱刷微博、玩微信,很是新潮。

  “听说要接受采访,老爷子激动得好几宿都睡不着觉,在你们来之前,他非要沐浴更衣,可认真了。”儿子何其敏说。

  当我们问何德泉是否后悔离开北京时,他笑了:“我这辈子最为自豪的只有两件事,第一个是自己曾多次近距离为国家第一代领导人提供乘机服务,第二个就是自己有幸成为了一名内蒙古民航人。”

  让何德泉极为骄傲的是,儿子何其敏也极其热爱航空事业,并在1980年顺利地考到了机场。但不同于父亲的是,何其敏的工作是给飞机做维护。“那时真是起早贪黑,为保证飞机安全飞行,凌晨4点就要起来检查飞机上的各类设备。遇到夜航的飞机,更是得工作到凌晨一两点。” 何其敏说,我上班后,白塔机场已经是水泥跑道了,但是不长,只能跑小飞机。机场当时还没有机库,我们给飞机做维护都在室外,冬冷夏晒,风吹雨打的就这么过来了。

  何其敏是真正见证了白塔机场发展的一代人,从早期的运-5运输机到BA-146机型再到波音737-300机型,何其敏都是飞机维护人员的主力。

  让何德泉和何其敏意想不到的是,家里的第三代人何斌2003年从部队退伍后,也进入了机场工作,并且成为航空安保部消防监护特勤支队的安检员。

  何斌的工作地点在停机坪,负责对执行航班飞行任务的民用航空器在机坪停留期间进行监护,防止无证人员进入机坪,接近或登上飞机。

  80后的何斌在介绍这几年白塔机场的变化时很兴奋:“现在白塔机场的跑道有3600米长,是平行滑行道,可以承担空客A380机型,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民用客机机型。在我刚来这儿工作时,机场1天大概有20到30班飞机进出,现在1天怎么也有300班左右。”

  当采访结束,记者问何德泉是否还想回北京,老爷子说:“我们一家三代人都是共产党员,在这片草原上扎下了根,舍不得离开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特刊
   第07版:特刊
   第08版:特刊
   第09版:特刊
   第10版:特刊
   第11版:特刊
   第12版:特刊
   第1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14版:内蒙古就业
   第15版:观察·阿拉善
   第16版:观察·乌海
锡察草原上的第一个党支部
内蒙古航空事业的见证者
三代人接力造林绿染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