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漠深处奏响“绿色和声”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生态逐年好转。周占忠 摄
金沙苑葡萄种植基地。
胡杨林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时代楷模苏和(右)。
植树腾格里沙漠。
播撒绿色希望。
近年来,阿拉善盟不断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狠抓造林绿化工作,努力推进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全盟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飞播治沙造林成果显著。
经过多年的生态恢复,胡杨林得到有效复壮更新。周占忠 摄
沙漠锁阳。
天保工程封育区沙冬青花期景观。
生态恢复后,居延海湿地的植被日渐繁茂。
阿右旗曼德拉苏木板滩井肉苁蓉种植基地。
退牧后贺兰山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刘宏章 摄
  □徐爱翔 

  “抬头望望天空,那是阿拉善独有的蓝色;低头看看大地,那是一眼望不尽的戈壁绿。这样的美景真是令人赏心悦目。”日前,笔者在阿拉善盟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遇到宁夏游客马维海,他对眼前这片郁郁葱葱的美景赞叹不已。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大自然缤纷色彩中最原始的底色,是生态系统生机勃勃的自然展现,也是最基本、最现实、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民群众心中最美好的愿景和热切期盼。阿拉善盟地理位置特殊,生态区位重要,是自治区乃至祖国西部生态安全的咽喉和要塞,但在全盟27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93%的地表为沙漠和戈壁,适宜人类生产生活面积仅占6%,全区95%的沙漠在阿拉善。年均降雨量80毫米,蒸发量3500毫米以上;森林覆盖率7.65%,低于全区13.3个百分点;草原植被覆盖度16.8%,低于全区23.2个百分点。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地下水可开采量4.85亿方,黄河取水指标仅有0.5亿方……保护和改善阿拉善的生态环境,一度成为阿拉善盟委亟待解决的紧迫难题。

  多管齐下保青山

  2000年,北京等华北地区连续遭受8次特大沙尘暴袭击,额济纳旗这个名字一度成了沙尘暴的代名词。当年12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专题片《沙起额济纳》,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一次次的沙尘暴把阿拉善推向新闻焦点。针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阿拉善盟委、行署提出以“适度收缩、相对集中”为核心的“转移发展战略”,并进一步确立“保护就是最大的建设”“人退带动沙退”的思路,把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相继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四大工程,同时还实施了国家级公益林补偿基金、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国有林场站基础设施建设、基层派出所建设等工程项目,每年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保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十二五”以来,阿拉善盟森林资源总面积达到3096.5万亩,比“十一五”末增加10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65%,增长2.61%;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595万立方米,增加2.92%,森林面积、资源总量实现双增长。与“十一五”相比,生态建设任务量增长233 %,投资增长332%,各项工作指标再创新高。通过整村推进、公益林区禁牧、加强管护管理等措施,辐射带动区域内9700万亩林草植被得到休养生息、更新复壮,扩大了保护范围。

  “三位一体”守防线

  “如今俯瞰乌兰布和沙漠西缘,可以明显地看到一条蜿蜒110公里、宽3—5公里的巨大绿带。这是阿拉善林业人的骄傲,更是阿拉善的生态保护屏障。这个大型防风固沙锁边带,就像一道绿色长城,有效阻挡了沙漠的前移,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在乌兰布和沙漠,阿拉善盟林业局副局长乔永祥指着眼前的绿色固沙带说:“防沙治沙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控制风沙灾害的发生与发展,特别是减弱沙尘暴的风险水平,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提高沙尘源地区的植被覆盖度。”

  黑河下游额济纳河沿岸绿洲、横贯东西的梭梭林带、贺兰山天然次生林三道生态防线在空间上呈“π”型分布,构成了阿拉善的主要生态屏障。如何守护好这三道防线,成为阿拉善生态保护的关键。在长期与风沙的抗争拼搏中,阿拉善盟摸索出了“以灌为主,灌、乔、草相结合和以封为主,封、飞、造相结合”“保护就是最大的建设”的科学治沙新路子,逐步形成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三位一体”的防沙治沙保护生态屏障建设格局,特别是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连续31年实施飞播造林,覆盖度在30%以上的保存面积达到300万亩以上,形成长350公里、宽3-10公里的锁沙治沙防护带,有效阻止了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的前移。这一成果也打破了降水200毫米以下地区不能飞播的国际论断,飞播区内植被覆盖度已由过去的0.5%—5%提高到12.8%—50.4%。

  方兴未艾沙产业

  赵永占是阿左旗吉兰泰镇哈图呼都格嘎查的普通牧民,10年前,他承包的草场实行了围栏封育政策。享受了公益林政策后,赵永占在关心当地防风固沙的同时,积极探索梭梭嫁接肉苁蓉技术,这种既能防风治沙又能带动经济发展的致富方式,让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生态文明建设绿了城镇、美了乡村,林业资源持续稳定增长,林业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各项林业惠民政策的逐一落地,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和发展林沙产业,让更多农牧民参与到了造林生产、森林管护活动中,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现在的日子跟过去相比变化太大了。”当笔者问起近几年来身边生态环境的变化时,赵永占满脸洋溢着笑容,掰着手指向笔者算起了经济账:“一年能领到1万多块钱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嫁接梭梭政府给的补贴差不多有7万块钱,肉苁蓉加上苁蓉籽一年能卖8万块钱左右……一年下来有将近20万的收入。”借助政府鼓励沙产业发展的契机,赵永占卖掉牲畜,专心投入到发展梭梭苁蓉产业上,挖苁蓉、采苁蓉籽……日子越过越红火。

  浩瀚无垠的大漠蕴藏着丰富的宝藏,肉苁蓉、锁阳、沙葱这些依沙而生的纯天然野生植物,在勇于探索创新的阿拉善人的“驯化”下,已经成功进行人工嫁接和种植,并深加工成药用、保健和食用的佳品,成为“沙漠三宝”。治沙又致富,沙产业染绿了牧民心中的希望。如今,阿拉善的牧民已探索出一条治沙与致富双赢的路子,沙产业开发在阿拉善方兴未艾。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阿拉善盟将按照盟委、行署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总目标,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锁边护城”、护林防火、林沙产业基地、重点区域绿化为抓手,着力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生态文化体系,依法治林、科技兴林,努力建设美丽阿拉善,为构筑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保护生态安全,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做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特刊
   第07版:特刊
   第08版:特刊
   第09版:特刊
   第10版:特刊
   第11版:特刊
   第12版:特刊
   第1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14版:内蒙古就业
   第15版:观察·阿拉善
   第16版:观察·乌海
大漠深处奏响“绿色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