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冷凉蔬菜落户记

关慧明(左)为蔬菜喷洒GC16绿色生物制剂。
使用GC16绿色生物制剂前后的菜叶对比(左图为白粉病)。
  □文/图  本报记者  杨佐坤  薛来  

  皇甫美鲜  刘江

  “老虎山的脊梁迎着清风独秀,岱海滩的曼妙在碧波里起伏。金雕之梦传承着山城人的风骨,绿色畅想绚丽了多姿多彩的乌兰察布……”

  一曲优美甘甜的民族歌曲,将我们带进了美丽的乌兰察布,相比呼和浩特的高温,乌兰察布的凉爽让记者一行人各个精神抖擞,当大片郁郁葱葱的菜地展现在眼前时,恍惚已身处世外桃源。这里便是位于集宁郊外的乌兰察布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

  瞅准时机试种冷凉蔬菜

  “你们可来了,快来看看我们的最新成果。”该站推广研究员关慧明使劲握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只见种满西兰花、胡萝卜、甘蓝、芹菜、洋葱的试验田里,前几垄蔬菜郁郁葱葱,后几垄蔬菜却蜷曲枯黄布满蜘蛛网。这时,关慧明向枯萎蔬菜喷洒了一种半透明液体,仅仅10多分钟,爬满菜叶的红蜘蛛便一动不动了。“我们花了19年时间,终于攻克了‘四虫两病’防治这道世界性难题。”年过半百的关慧明兴奋地说,“我刚才喷洒的GC16不是农药,而是用牛羊屠宰后的下脚料和青草为原料制成的一种无毒无害、可以饮用的绿色生物制剂,已经获得2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啦!”

  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现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关慧明,1985年便来到乌兰察布市从事冷凉蔬菜种植技术推广工作。提起为何要在乌兰察布种植冷凉蔬菜,关慧明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

  上世纪80年代,关慧明到上海出差,在一次饭局上,客商很感慨:洋葱是个好东西,可惜夏天吃不到。农学出身的关慧明敏锐地发现了商机,从上海回来后便开始试种洋葱。然而,当地老百姓并不敢轻易尝试。只有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张家口市尚义县二道洼村的几个村民肯跟着他干。于是第一块试验田在尚义县二道洼村诞生,试种结果大获成功。内蒙古农科院的工作人员又将胡萝卜种子拿到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去种,长成的胡萝卜又脆又甜,马上就火了。这之后,西兰花、芹菜、尖椒、甘蓝相继开始试种并喜获丰收。“这一圈儿下来,我们终于发现了乌兰察布的优势。”关慧明骄傲地说,“过去传统观点认为,这地方天寒地冻,限制了农业发展,但恰恰是这种冷凉的自然环境,成为发展冷凉蔬菜的优势资源。”

  建立院士工作站

  为了全力开发冷凉资源,为冷凉蔬菜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乌兰察布在我国蔬菜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的支持下于2012年成立中国·乌兰察布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这也是我国首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

  关慧明说,从成立之初至今,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在推动乌兰察布冷凉蔬菜发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5年来,工作站致力于新品种研发、栽培技术、机械化发展、疑难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攻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新品种研发上,我们引进了中甘21,这是我国第一个冷凉蔬菜良种国产化品种,在乌兰察布市以及全国的主要产区推广,目前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每亩可降低成本150元。”关慧明说。同时,院士工作站还培育出早1、早2、中甘628三个甘蓝新品种,中国农科院花卉研究所授权乌兰察布市命名登记“甘蓝—628、甘蓝早—1和甘蓝早—2”3个品种,使该市蔬菜品种实现自主知识产权“零”的突破。

  关慧明介绍,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先后共引进试验示范甘蓝、洋葱、胡萝卜、西芹等8个种类的蔬菜新品种500多个。成功推出中甘101、中甘21、胡萝卜H1107、胡萝卜H1108、洋葱“红绣球”等16个新品种,其中,中甘21等甘蓝新品种,在凉城县、兴和县、商都县推广4万多亩,比其他甘蓝品种每亩增收1000元,并且创造了亩产12000斤的全国最高纪录。

  除了新品种的研发,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还联合相关科研机构、企业成立了冷凉蔬菜专用机械研发中心,先后研发出精整地机、移栽机、打药机等系列冷凉蔬菜专用机械,使当地种植户的劳动效率提高了10到20倍。

  “工作站在蔬菜病毒防治、小菜蛾防治、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肥、编织带播种、雹灾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每年大约挽回经济损失3000万元以上。尤其是成功研制出GC16系列绿色生物制剂,可以高效快速防治病虫害,这项技术填补了‘四虫两病’生物防治方法的空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关慧明得意地说。

  乌兰察布市科技局办公室主任聂建保说,冷凉蔬菜产业要实现大发展,就需要科技引领,而乌兰察布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是最重要的科技支撑平台。聂建保介绍,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是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具有科研攻关、技术引进、培训转化的功能。工作站拥有方智远院士等带领的国家级专家团队;有内蒙古农科院蔬菜所、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厅生态技术学院12名专家组成的内蒙古自治区蔬菜专家高层次科研团队;10个旗县区有50多名科技特派员组成的服务团队。目前,工作站建成智能温室5000平方米、试验基地200亩,有了配套的试验示范设施设备,并建立了信息化服务中心,建成乌兰察布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良种繁育基地、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基地、乌兰察布市职业学院实训基地等于一体的综合试验示范核心基地。

  5年来,乌兰察布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共取得科研成果6项、发明专利4项,其中,气流循环增产技术被科技部列入“十三五”重点技术支撑体系。

  帮扶村民共同致富

  “刚开始种菜时,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给村民作技术指导,有时候一天要跑好几个地方,每年深入各基地时间达到200天以上。但是想着老乡们能富裕,就特别来劲。”一边给蔬菜喷洒生物制剂一边擦汗的关慧明动情地说,“过去种粮,1亩地收入几百元,改种蔬菜后,1亩地能收入1200元左右。近几年,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病虫害防治技术增强,蔬菜的需求量增大,个别紧俏蔬菜亩产甚至能达到上万元的收入。就拿甘蓝来说,1斤进口种子三四百元,而且种完一茬还需要再买种子,我们工作站方院士研究的新品种,1斤只需六七十元,大大降低了菜农的种植成本啊。”

  据统计,2012年至2016年,乌兰察布每亩蔬菜平均纯收入二三千元。2017年,亩产预计平均可收入5000元,受益农户达30多万户,总产值达30多亿,其中蔬菜种植农户占40%以上。关慧明介绍,除去散户菜农,目前院士工作站的8个产业带分布于各旗县,如化德县大白菜产业基地、商都县西芹洋葱产业基地、丰镇甜玉米产业基地、察右前旗甘蓝洋葱产业基地、察右中旗红胡萝卜产业基地等,冷凉蔬菜种植面积高达近60万亩,而仅仅土地租用费和劳务费,就可让村民每亩地增加2000元的收入。

  现为察右前旗平地泉镇南村村委会副主任的张效玲,便是最早种植蔬菜而受益的人,身体健硕、思路敏捷的她,根本看不出已经62岁,而她从事蔬菜种植已20多年。“南村324户1028人,有80%的人以种菜为生。”张效玲笑着说:“以前亩产1000斤的粮食才收入三四百元,改种蔬菜后,每亩地平均收入5000元,像尖椒、洋葱这些紧缺蔬菜每亩能收入上万元呢。我家20多亩地,你算算我的收入有多少啊?”

  农艺师出身的张效玲,也是院士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她除了要为村民提供市场信息外,还要为菜农们推广栽培技术。“我们村的人,都特别感谢政府的好政策。”张效玲很激动。她指着村委会门口的农贸交易市场说:“这是在政府的资助下,于2009年建成的蔬菜集散点,全国各地的菜农都来这里收菜。2013年,旗政府每亩地补助8000元,帮我们建了冷棚架。”说到以后的发展计划,张效玲信心满满:“这些年村民们富裕了,我们打算集资建一个800吨的恒温库,还要建几个加工厂,让我们的蔬菜从原料供应逐渐向深加工转化。”

  西安人苏西平,是凉城县科技局高级农艺师,4年前来到工作站从事技术管理工作。他说:“我们不仅帮助菜农致富,还为无法干重活的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每到除草、打药、整地的时候,就招聘他们到站里干活,有的人1年能收入24000元。”

  乌兰察布的冷凉蔬菜,不仅仅致富了当地人,甚至还吸引了山东、浙江及杭州人聚焦于此。“院士工作站作为中介平台,为菜农和各地客户接头,全国销售商、种子商、技术员都来工作站学习种植技术,山东、浙江等地很多人看到了商机,举家搬迁到乌兰察布从事蔬菜种植,这些大种植户年收入都在几十万元以上。”关慧明介绍。

  目前,冷凉蔬菜已被列为乌兰察布市4大农牧业优势产业。该市将继续以“科技引领、核心示范、整村推进、辐射带动”为思路,依托冷凉资源,打造冷凉品牌,强力推进冷凉蔬菜产业发展。

  【记者手记】

  一路走来,满眼的绿色浸润着记者的心。在田间地头上,一个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科技人员,一双双被泥土和草汁包裹的手,无不在诠释着乌兰察布发展冷凉蔬菜的艰辛与坚持。提起乌兰察布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周边的菜农无不为之竖起大拇指,院士工作站在产业扶贫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乌兰察布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成立以来,乌兰察布市立足当地蔬菜产业发展需求,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加强对院士工作站及试验示范基地的财政支持力度。5年来累计投入1700万元,全部用于院士工作站及示范基地的生产建设,创造出1.35亿元的经济效益。

  数据显示,5年来,乌兰察布市冷凉蔬菜良种国产化推广达到12万亩,每亩纯增收入1000元以上,实现农民增收1.2亿元。病虫害防治累计推广面积达到40多万亩,每亩减少损失500元以上,每年可为农户减少损失近2亿元,每户因新技术推广增收约为1600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特刊
   第07版:特刊
   第08版:特刊
   第09版:特刊
   第10版:特刊
   第11版:特刊
   第12版:特刊
   第1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14版:内蒙古就业
   第15版:观察·阿拉善
   第16版:观察·乌海
冷凉蔬菜落户记
达能太: 阿拉善“毒草治理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