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便于阅读,先看一组等式:
X+X+X=30;X+Y+Y=20;
Y+Z+Z=13;X+Y×Z/2=?
好了,只要有初中学历的童鞋,都不难看出,这是一组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只要不对数学严重过敏,或者严重偏科,都能掐指一算,给出答案。
但就是这样一组方程,最近却以“小学数学题”的名义在朋友圈刷屏,据说满满的都是套路,而且套路很深。
当然,这组方程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并没有X、Y、Z等直观的字母,而是以可乐、汉堡、薯条等图案代替,让那些粗枝大叶的小伙伴和家长们着了它的道、入了它的套。
那么,“请君入套”的套路究竟在哪里呢?不妨把方程“换算”成汉字:
可乐+可乐+可乐=30;可乐+汉堡+汉堡=20;汉堡+薯条+薯条=13;可乐+汉堡×薯条/2=?
原来,所谓的“套路”,有两个关键点:
其一,前三个等式左边全是加号,但第四个等式“汉堡”后面的加号突然玩起45度转体,变成了乘号。由于答题者形成了思维定势,以为第四个等式左边也全是加号,于是把乘法当成加法来做,结果失之千里。其二,第三个等式中的“薯条”图案是两盒为一个单位,但第四个等式中的“薯条”图案,只画了一盒,变成了二分之一个单位。同样因为思维定势,以为第四个等式中的“薯条”图案也是两盒,于是把一盒当成两盒来算,结果一错到底。
数学的要义是“计算”,不是“算计”。题目有意“弯弯绕”,难免“大意失荆州”。与其说是套路惹的祸,不如说是思维定势犯的错。但,这些都不算什么问题。
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些本该初中才学的方程,怎么就成了小学生的作业?出这样的题目,是要比智力,还是比眼力?是为了应战“小升初”考试,还是推广“大家来找茬”游戏?
不知出题的考官大人有没有想过:用初中的试题来考小学生,用数学的题目来考心理学,用成人的心机来“套”未成年人……这样一来,套路是有了,但出路呢?
早在1200多年前,唐朝大咖韩愈博士就通过《师说》告诉世人,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也就是指出明路,让学生少走弯路。如果不遵循教育规律,不结合年龄特征,不传授正道主业,那么,很容易把学生带向歧路、诱进迷宫。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在思维定势中误入套路,又在套路中强化思维定势的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套路越少,出路越多。
(据《讽刺与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