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省前80%的粮食、畜禽需岛外供应……经过30年发展,海南形成以国家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天然橡胶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热带水果和花卉基地、水产养殖与海洋捕捞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为主导的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体系。目前,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例达75%。
聚焦高效产业特色产品
3月中旬,海南绿意盎然。在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那受村,豇豆长势喜人。村民们忙着采摘装车,销往各地市场。2016年底,贫困户黄德强开始种植三亚市南繁科技研究院选育的“南豇1号”新品种,去年收益3万余元。
豇豆不耐低温,每年冬春有2个多月,全国只有三亚等海南南部市县可露天种植。作为三亚优势农产品,豇豆种植面积约占三亚冬季瓜菜的一半。
海南打造国家冬季瓜菜生产基地、热带水果和花卉基地,累计调减甘蔗等低效经济作物51.3万亩,冬季瓜菜生产规模从建省之初的108万亩扩大至300万亩。
近海渔业资源枯竭、沿海养殖对生态的破坏日益凸显,海南传统渔业也面临转型:从捕捞为主转向养殖为主,养殖从沿海转向深海。去年,海南水产品总产量同比减少6%、渔业增加值增长8%,“一增一减”反映出转型红利。
在临高县后水湾,网箱内的金鲳鱼竞相夺食,海面如沸腾一般。海南对深水网箱养殖扶持力度逐年加大,临高已建成亚洲最大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近5年来增加1100多口网箱。
深水养殖成本不菲,一组网箱需投入百万元。临高海丰养殖公司董事长黄达灵说:“政府把产业扶持和脱贫攻坚结合,引导1906户贫困户把4600多万元扶贫资金注入公司的深水网箱养殖项目,贫困户每年获取分红。”
绿色发展引领农业提质增效
汩汩流出的沼液滋养着6000余亩苦瓜,屯昌县枫木镇的农民尝到循环农业的甜头。枫绿瓜菜产销合作社理事长蔡昌辉介绍,改造后的养殖场提供沼液,并与政府共同出资铺设管道,农民免费使用。“沼液施肥每亩苦瓜可节省1千元肥料成本,苦瓜品相好卖价高。”
近两年,海南减施化肥和化学农药,增施有机肥和高效低毒生物农药,形成水肥结合、种养结合、耕地质量提升与病虫害绿色防控相结合体系。2017年,全省农药使用量连续两年零增长,化肥使用量增幅下降2%。
从“田头”到“餐桌”,海南构建起一道道“舌尖上”的安全防线:创建“批发专营、零售许可”农药经营管理体制,实现农药电子监管;严格实行省、市县、乡镇、田洋四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3月,满载瓜菜的货车在海口新海港外排成长龙。司机出示收购地开具的农产品检测报告单后,监测人员抽取农产品复检。海南省农业部门总农艺师黄正恩介绍,去年海南共检测农产品样品197.36万个,合格率达99.54%。
得益于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稳定。为狙击外部疫情,海南对外以冷鲜肉跨省调运代替活体肉动物跨省调运;对内强化动物免疫,对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经费全额补助。2009年,成为全国首个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据介绍,重大动物疫情连续18年零发生,“无疫区”金字招牌推动海南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生猪从调进到调出,其他畜禽也基本实现自给并向岛外大量销售。
保障国家重要战略物资
每年,全国有700多家科研机构、6000多名科研人员在海南从事南繁育种。
在三亚南繁基地,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华泽田在田头观察水稻长势。从田边的草棚房到舒适的楼房、从与农民“抢水源”到建起设施完善的基地,他见证了30年来海南南繁的快速发展。
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常务副局长林景山介绍,根据《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海南已划定南繁保护区面积26.8万亩、核心区5.3万亩。核心区新基地及其配套建设用地流转、南繁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南繁公共实验服务平台建设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保障国家重要战略物资天然橡胶,海南作出了突出贡献。30年来,海南天然橡胶种植面积从535万亩扩大至813万亩。2017年,天然橡胶被列为国家重要农产品并划定保护区,明确海南将建设840万亩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
全球天然橡胶市场持续低迷,导致海南不少胶农弃割、弃管,制约了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中国天然橡胶生产龙头企业,集团“内稳外拓”,巩固天然橡胶基地、加快“走出去”,破解困局。该集团在打造200万亩核心胶园同时,通过海外并购,全球天胶资源控制能力、市场话语权迅速增强。
(新华社海口4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