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一场名为“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的抖音秀刷屏了不少人的手机。7家国家一级博物馆集体入驻大会,原本静止在展台上的镇馆之宝们活了起来,化身“戏精”、晋身“网红”,以俏皮的形象引发社会关注。
近些年,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和社交网络,博物馆以青春时尚的形象示人,与普通群众特别是年轻人越走越近。《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深受人们喜爱,湖北博物馆的古乐器演奏会、故宫博物院的古画动态图也圈粉无数。本次“文物戏精大会”,通过创新展现形式让文化遗产走进年轻人的视野,活动期间官方视频累计总播放量超过3000万。可以说,类似这样的活动真正做到了破冰,打破了文物在人们心中的固有印象,让大家愿意走进博物馆,去体验和了解宝贵的文化遗产。
让人们愿意走进博物馆,只是发扬与传承文化的第一步,真正让文物背后的文化和价值深入人心,那才是重中之重。酷炫的宣传技术固然必要,但若不能实现文物的本体信息传播,很多路人可能只是一时跟风、走马观花。
博物馆不同于一般景点,需要给参观者以知识、思考和启发,所以需要进一步提升受众意识、服务意识,深入挖掘展品背后的历史内涵、文化价值,让参观者真正理解文物。当下,人们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博物馆的观众不仅有对文物了解不多的路人,有专门搞文物研究的专家,还有一部分是已经对文物有兴趣有认知的普通“进阶”爱好者。博物馆可借鉴分众传播的理念,针对不同群体探索不同的方式和模式,满足各方面人群的展览体验,让大家愿意来、看得懂、能入心。
“文物戏精大会”激发起了千万人对文物的兴趣,但在“混个脸熟”之后,如何在文化价值有效传播与人们需求的交融中寻找契合点,还需要进行不断探索。文化传承这幅蓝图,需要进行长久规划,才能看到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