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神扶贫也可以下一番绣花的功夫

本报评论员
  奈曼旗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给人启发良多的是他们提出的精神扶贫战略的成功实施。

  他们因事而谋、因地施策、实事求是,在脱贫攻坚的实际工作中,按照不同的情况和目标要求,实施差别化精准发力,使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扎实进步,农牧民的精神发生润物无声的显著变化,公序良俗在点滴的积累中涓涓汇聚、蔚成风气。

  本报今天推出的通讯《这里的支书招数多》,扫描式地推出了我们在围绕精神扶贫这个主题进行采访时,接触到的正在脱贫攻坚一线与农村牧区群众一起奋战的四位基层支部书记。随着对他们跟、查、访的逐步深入,我们心中“精神扶贫是不是噱头?这样的工作怎么能做实?”的这个最大的问号逐渐解开了。他们和群众共同的答案是——当然可以做。当然可以做得很实。当然可以做到老百姓的心坎儿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脱贫要下一番绣花的功夫。要绣好花,必不可少的就要有细心有耐心,要设计要精准,要有创新有创意。总之,要把群众的心和力聚到一起。先聚精气神,后聚产业财。我们采访奈曼旗的四位支部书记,明显的感觉就是他们相当接地气,甚至用接地气都不足以形容他们,融地气、生地气也许才更能恰当地描摹他们在当地农牧民中的作用、影响和威望。

  其实做好农村牧区的工作必须要尊重差异,承认差异才能找出特点精准施策。查因、出招、做细、做实,总书记讲绣花功夫,就是讲这个。但也并不是没有通行的准则,四位支部书记,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所处村镇的实际情况也大相径庭。但他们又有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作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责任、思索、担当和奉献,这是弥足珍贵的。

  宋代诗人刘克庄有一首题为《莺梭》的诗,“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把春光中穿梭的黄莺比作织就春天锦绣画图的梭子。采访中我们突然感觉四位书记为代表的无数农村牧区基层干部,像极了这“莺梭”,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幅春天般美丽的画卷中呼唤着、穿梭着、编织着,因为他们坚信这美丽的画卷一定可以在自己和农牧民的共同奋斗中最终织就!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地方·盟市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读友
   第09版:经济周刊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科技
   第12版:生活
“垃圾场”咋就成了旅游村?
自治区教科文卫体工会 助力脱贫攻坚职工志愿服务活动启动
“永远的春天”唱响呼和浩特
深刻把握科技创新与发展大势
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内蒙古分行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拍 卖 公 告
这里的支书招数多
内蒙古科普专家报告团首期培训班在呼和浩特市举办
遗失 声明
精神扶贫也可以下一番绣花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