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条刷在我小学母校外墙上的宣传标语至今仍留在我的脑海中。我出生在清水河县的一个小山村,幸运的是,我们本村就有一所小学,而周边几个村的小孩儿就不同了,他们得翻过一座山,沿着黄河公路步行半个小时才能到我们村上学。当时,别的村的孩子都羡慕我们在自己的家门口就能上学。
刚入学时,我最羡慕的就是好学生胸前飘扬的红领巾。一年级后半学期,当我成为班上第一批入队的少先队员时,等待戴上红领巾的那种心情,可能是现在很多学生从未有过的。二年级时,我最好奇的是复式课堂上老师给高年级学生讲的那些难题。我们经常是眼睛盯着老师留下的作业写,耳朵跟着老师偷听那些“高深”的知识。三年级时,我最渴望的莫过于秋天到黄河边捡柴火了。教室里生炉子,每个学生每学期有自备20斤木柴的任务。到了秋天树叶枯黄之后,学校会组织三到六年级的学生出去捡柴,同学们也会利用这个时间痛痛快快地疯玩一场。四年级时,我最期待的就是国庆节前夕的农忙假了。而到了五年级,因为学习任务加重,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但我们还是能在乡间找到很多乐趣。
五年制小学毕业后,我去了乡里离家最近的中学。从家到学校单程10余里山路,每天往返4趟。初二时,我开始了寄宿生活,住在学校附近的一户人家中,一铺炕头对头睡着十几个孩子,这就是我的新家。我们吃不上早餐,午餐是固定的烩菜,除了咸盐外,烩菜里想吃到什么味道就得看自己家长给准备什么油酱了。就这样,直到中考考入师范学校后,才结束了我一年四季晚餐只吃小米焖土豆粥的生活。那时,我们都认为一人一铺、一餐一换就像童话里的故事一样令人向往。
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到了距离呼和浩特市区近30公里外的一所农区学校任教。现在的学校,校舍重建了,班班通多媒体设备、塑胶跑道、水冲厕所、乡村少年宫、开放图书室……这些都是我们上学时想都不敢想的。乡村学校的巨变折射出了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亲眼见证这一系列变化,我不由感慨:“厉害了,我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