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并没有影响李晓雪的兴致,只要一说起她家三代人有关气象的那些事,就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我爷爷李心士,是一位在阿拉善盟阿右旗气象局基层工作了37年的老预报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气象人精神,用他的一生缔结了与气象的不解情缘。1980年,父亲李彦彬也加入到了气象部门的大家庭。我是2015年兰州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并受爷爷和父亲的感召,有幸成为阿右旗气象局的新成员。”
李晓雪告诉记者,1953年,一次机缘巧合让本是山东一县城教师的爷爷去往内蒙古气象部门工作,这一走就是61年,期间辗转内蒙古东西部多处气候恶劣的气象站。这些经历每每提起,家人都可以倒背如流了,可他还是愿意一遍遍的讲,毕竟,这份经历是他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一笔财富。每当忆起往日的岁月,爷爷那双深陷的眼眶瞬间就明亮起来。想当初阿右旗建站时,没有电灯,晚上只能点着煤油灯工作。全靠全旗人共用的那一口水井,因为是高氟水,一个夜班下来弄得满脸灰黑。那个时候天气预报的手段非常落后,唯一的预报工具是高空和地面天气图,这些图都由填图员手工填图,并逐条进行分析,为了更准确的做好预报工作,李心士每天都从收音机里定点收听内蒙地区天气预报做参考,并定期收集周边测站的情况整编分析。直到现在他还珍藏着当时绘制的手工地面天气图和自学的预报手稿,严谨的字迹不难看出他对待工作有多么认真。爷爷也因工作突出,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盟级优秀测报员,阿右旗气象局先进个人。
父亲李彦彬刚进入阿右旗气象局时,当地气象工作环境比爷爷那时期稍好一些,已经有了电,虽不是长明的。夜间需要人工发电维持报文传输。即便有了莫尔斯电台和手摇电话机,但遇有信号不好的时候,为了保证数据的准时发送,需要骑自行车到4公里以外的雷达连,请求他们帮忙发送出去。数十年来,每天承担8次定时观测任务、24次航危报监测,没有一次延误过,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也让他先后获得了国家、自治区、盟级的 10个优秀百班和1个250班无错情的荣誉。
2015年,李晓雪大学毕业后,和爷爷、爸爸一样成为阿右旗气象局的气象观测员,她说:“今天,气象步入了一个高科技、大发展、快节奏的时代,观测技术更加先进,观测内容包括天基、地基、空基等科技手段,而观测员承担的观测任务也改为了每天5次定时观测任务。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进步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广、更精的需求。和爷爷、爸爸那个时代相比,无论是自治区气象标准化测场改造,还是设施完备的现代化大楼拔地而起,都展示出巨大的变化。现代化仪器的精准也让气象服务变的更惠民、更及时有效。预报服务产品涉及到了农牧户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横纵联动机制保证了旗域经济快而稳步的发展。而在先辈践行出的道路上,气象青年更要秉承优秀的工作传统,用敬业的精神换来扎实的工作成效,使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无数像李心士和李彦彬一样平凡的气象人用持之以恒、恪尽职守的精神,身负起观云测雨的使命,肩挑起增雨消雹的重任,真正兑现了气象服务为民,造福于民的最高宗旨。
为奖励一家三代为气象事业做出的贡献,李心士家庭最近被评为全盟气象部门好家训家庭。高兴之余,李心士提笔挥墨:观云测雨六十载,一生戎马党为先,南征北战为家国,一生不倦气象情!
微语
气象事业发展见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腾飞
□石向军
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40年来,自治区气象事业在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已经初步建成了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体系。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断增强,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气象服务信息覆盖面和时效性有效提升,气象服务效益显著日益凸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我区气象事业发展也见证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腾飞。
改革开放之前,我区气象观测和预报数据传输只能靠无线电台以莫尔斯电码方式收发或通过邮电系统传输,报文通过手工抄录,工作量大、效率低。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气象信息传输网络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目前全区气象部门已经建立了集地面气象观测、天气雷达观测、火箭探空观测、卫星遥感观测为一体的气象综合探测系统,气象探测和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面对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和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气象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更好地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充分地发挥气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能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