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是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也是《内蒙古日报》肩负党报宣传报道使命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是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内蒙古日报》肩负党报宣传报道使命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此期间,作为自治区党委机关报,面对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创业维艰和全区工农业体系亟待建立健全完善、广大干部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急需凝聚等现实,《内蒙古日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始终以引领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己任,始终以鼓舞士气、团结全区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建设社会主义为己任,推出了一批服务经济发展、弘扬社会正能量、讴歌时代主旋律的专栏特刊和重点报道,“各族人民建包钢”“草原英雄小姐妹”等重点报道成为历史佳话,反响强烈,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为内蒙古大步迈进改革开放、开启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此,本版以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为纲,特摘取部分重大事件报道、重大典型报道和重要时间节点报道进行深情回顾,献给正在以昂扬奋进的融媒体姿态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蒙古日报》!
关键词:奏响强音
【背景回眸】(1949年至1957年)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作为重要任务,深耕细耘,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形成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新局面。尤其是“一五”期间,内蒙古的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至1957年,全区农业、重工业、纺织业等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为了展现这一阶段全区各族人民大力开展农牧业生产、支援工业建设的高涨热情,《内蒙古日报》推出“增加生产 增加收入 厉行节约 紧缩开支 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和“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中的内蒙古自治区”等新闻专栏,奏响了时代发展强音。
【报道掠影一】
1953年9月23日,《内蒙古日报》在第四版推出“增加生产 增加收入 厉行节约 紧缩开支 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专栏,刊发了《增产节约是积累我们国家建设资金的根本方法》《为超额完成今年国家计划而奋斗》《广大农牧民必须努力增加农牧业生产》《完成税收计划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等9篇系列报道,报道气势恢宏,展示出全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图强的勇气和决心,在全区引发热烈反响。
【报道掠影二】
1956年1月5日,《内蒙古日报》在第四版推出“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中的内蒙古自治区”专栏,刊发了《发展农业生产、支援工业建设》《农业合作社运动改变着农村的面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地发展牧业互助合作》等5篇系列报道,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全区在农业、牧业、重工业发展方面的进展和成就,展示出全区人民为超额完成国家计划、迅速发展地区经济而不畏艰辛的奋斗精神和不甘落后的强烈愿望,报道明确了当时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任务,弘扬了社会主旋律。
关键词:提振士气
【背景回眸】(1958年至1962年)
1957年,在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拼搏下,自治区超额完成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全区各项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为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二五”前期,伴随着工业化大发展热潮,全区重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钢铁工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二五”后期,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引领下,自治区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地区经济发展有了进一步好转。1958年6月14日,包钢一号高炉开工;1959年9月26日,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在这些重要节点,《内蒙古日报》都给予深入全面的报道,展现出我区钢铁工业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提振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投身经济建设的信心。
【报道掠影一】
1958年6月14日,包钢一号高炉开工,《内蒙古日报》在头版刊发了《目前在我国容积最大技术装备最新的钢铁巨人 包钢一号高炉开工了》,同时配发社论《祝贺包钢一号高炉开工》,转载新华社报道《包钢在展翅飞翔》,同时在二版推出《包钢建设进入新阶段 一号高炉动工兴建》特刊,全方位展现了包钢艰辛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展示了我区钢铁工业敢为人先、迅猛发展的势头,体现了内蒙古及包钢建设者勇往直前、殚精竭虑谋发展的胆略和魄力。
【报道掠影二】
1959年9月26日,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内蒙古日报》在头版刊发《包钢一号高炉昨日流出铁水》,并在二版刊发社论《献给建国十周年的最好礼物——贺包钢一号高炉提前出铁》,在三版又推出相关内容特刊。通过这一系列的报道,展示了包钢突飞猛进的成长速度,凸显了我区工业化的辉煌成就,提振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士气,坚定了草原儿女奋发图强的信心,为内蒙古新一轮经济发展积蓄了巨大能量。
【报道掠影三】
1960年5月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3周年之际,《内蒙古日报》在头版刊发《自治区十三年来各项建设成就辉煌》,报道指出:“十三年来,我区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工业总产值增长三十二点八倍,粮食总产量增长二倍,牲畜总头数增长近二点四倍,交通、财贸、教育、卫生、文化、科学等事业发展迅速,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日益巩固发展。”同时配发社论,指出了今后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前进的方向。通过这一系列报道,展现了13年来内蒙古各项建设成就,为全区人民描绘了一幅幅别开生面、壮丽发展的画卷。
关键词:凝聚人心
【背景回眸】(1963年至1965年)
自治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3年至1965年,国民经济开始走上稳步上升的发展阶段。1965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比1962年增长41.99%,年平均递增12.4%,工业总产值平均递增17.3%,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7.2%,均超过了自治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增长速度。1965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76.4亿斤,牲畜总头数突破4000万头(只),工业总产值达19.02亿元。在此期间,《内蒙古日报》刊出了《草原英雄小姐妹》长篇通讯报道,并对全区掀起的比学赶帮活动进行了全面报道,凝聚了人心,引起了较大反响。
【报道掠影一】
1964年3月14日,《内蒙古日报》在头版刊发了长篇通讯《草原英雄小姐妹》,报道详细讲述了蒙古族女孩龙梅和玉荣如何在漫天的暴风雪中拼死追赶羊群、保护集体财产并最终导致双双不同程度截肢的英勇事迹,真实再现了小姐妹俩为保护集体财产与暴风雪作斗争的场面和惊人毅力,歌颂了她们爱惜集体财产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报道在全区乃至全国引发热烈反响,《人民日报》更是以《最鲜艳的花朵》为题,报道了她们的感人事迹。
【报道掠影二】
1963年,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和“反浪费 找差距”活动中,全区300多个工矿企业派出职工到上海、北京等地学习经验,并在本地进行技术推广,对我区工矿企业产品质量提升有较大助益。为此,1963年12月13日,《内蒙古日报》刊发《学上海赶先进初见成效》,并配发评论《学上海学京津赶先进——论大力开展比学赶帮活动》,肯定了比学赶帮活动在推广先进经验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并指出“比学赶帮要结合本地本厂实际,因地制宜、活学活用”。报道一经推出,引发热烈反响。
关键词:助力改革
【背景回眸】(1978年至1980年)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治区按照党中央工作重点转移的要求,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对牧区经济改革有了新的认识,实施“以牧为主 农牧林结合”的自治区产业政策,确立了畜牧业在自治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为了展示全区各界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热情拥护,《内蒙古日报》全文刊发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及相关反响。同时,为了宣传自治区“以牧为主”的生产方针,号召广大群众踊跃讨论畜牧业的地位、作用、发展现状和路径等议题,《内蒙古日报》推出“怎样实现牧业现代化”专栏,吸引了广大农牧区干部、科技工作者和农牧民纷纷来稿,掀起了全民对牧业发展的大讨论,意义深远。
【报道掠影一】
1978年12月24日,《内蒙古日报》在头版和二版全文刊发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并在后续报道中刊发全区各界对此次盛会的热烈反响和讨论,为自治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内蒙古日报》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集中报道,展示了内蒙古各族各界对此次盛会及会议精神的拥护,也表达了草原儿女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的殷切希望。
【报道掠影二】
1979年3月30日,《内蒙古日报》在二版推出“怎样实现牧业现代化”专栏,刊发了《以牧为主与现代化》《关于中国式牧业现代化问题的探讨》《建设利用好草原是现代化的关键》等重点稿件,汇聚了全区工作在农牧业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党员干部及农牧民的智慧,体现了草原儿女对发展现代化牧业的厚望,对宣传贯彻落实自治区“以牧为主 农牧林结合”的产业方针具有重要作用,对我区进行牧业现代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也具有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