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3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色兴安盟:发展路上的幸福变迁

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兴安盟。 王永生 摄
绿色农畜产品签约仪式现场。 赵志有 摄
“兴安盟大米”亮相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展览交易会。赵志有 摄
王府刺绣产业带动2.1万名贫困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刘伟 摄
“兴安盟大米”香飘万里。赵志有 摄
科右中旗嘎旦扎拉嘎嘎查白永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白旭晴 摄
阿尔山矿泉水生产线。 冯珊 摄
“旅游+扶贫”让阿尔山风光更美、百姓更富。 王永生 摄
高质量发展撑起幸福兴安。 王永生 摄
阿尔山冬季旅游市场持续火爆。 冯珊 摄
  □慧敏 敏讷 孙璞玉

  在通往阿尔山市国家5A级景区的柏油路上,冬雪中的森林草原仿佛童话世界,梦幻美景让游客赞叹不已,更吸引人的是一幢幢崭新靓丽的欧式楼群。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居住着1.7万贫困户的连片棚户区。什么是获得感、幸福感?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最有发言权。

  这里的人们永远铭记: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党中央的深情厚谊,看望慰问阿尔山市棚户区群众,作出加快棚户区改造,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的重要指示和阿尔山自然风光四季都很美,旅游一定会火起来的殷切嘱托。

  近年来,在兴安盟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绿色富民理念,统筹推进生态环境“绿起来”和人民群众“富起来”,在兴安大地奏响了一曲绿水青山与脱贫攻坚和谐乐章,取得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促共进的成效。

  向高质量发展加速“蝶变”

  2018年11月2日这一天,对于兴安盟的水稻种植户来说,是一个想都不敢想的难忘时刻。在广州市“内蒙古味道——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展览交易会”上,短短十几分钟内,“兴安盟大米”销售订单达到2.388亿元,成为备受欢迎的“亮丽内蒙古绿色好食材”代表。

  在同一时间的长沙市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兴安盟大米”一亮相就被参会代表纷纷“圈粉”抢购。

  也是同一天,“兴安盟大米”在阿里巴巴多渠道上架,日销量达8万余单,被5万余人加入购物车,今日头条放心购、抖音、山货上头条同步上线销售40万斤,在北京线下销售超500万斤……

  为了这一刻的“爆单”,几个月来,兴安盟宣传推介“兴安盟大米”品牌的大动作一浪高过一浪:举办大米文创作品全球征集大赛、创办大米丰收节、亮相阿尔山国际论坛、携手袁隆平院士共建科研工作站,“兴安盟大米”名气越来越响,牌子越来越亮,源源不断地走出绿水青山,走进万家厨房。

  让社会各界惊愕的是,老少边穷地区打造农产品品牌的决心和力度如此之大!让许多消费者惊叹的是,“兴安盟大米“如此绿色安全!让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贫困户杨春和惊喜的是,种了几十年水稻,终于种出了好日子!

  其实,“兴安盟大米”品牌创建只是兴安盟委、行署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兴安盟委、行署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紧紧围绕“三个扎实推进”行动纲领,高擎绿色发展旗帜,用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老少边穷地区趟出一条绿色富盟、绿色惠民的发展新路,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兴安盟作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服务区,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和招牌,生态是最大的潜力和优势。眼下,兴安盟正在以“一瓶水、两袋米、两头牛、红红火火搞旅游”为突破口,走第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力争让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和杨春和一样,享受着美好的生活巨变。

  “是党和政府让我们享福啦!”作为阿尔山市棚户区改造第一批回迁户的曹玉明,2017年7月告别了30多年的棚户房,住上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楼房。这一年,也是林俗村贫困户赵国强一家命运发生转折的一年,他积极向镇里申请了5万元产业扶贫贷款,在白狼镇开起了一家林俗特色饭店,“阿尔山旅游越来越火了,现在饭店每月净利润1万元左右,下一步我还准备扩大经营规模。”快速脱贫致富的赵国强喜上眉梢。

  如今,兴安盟天蓝、地绿、水清、景美,每一位到过这里的人都啧啧称赞:北国风光、江南盛景。生态旅游、休闲健身、健康养生等新业态蓬勃兴起。良好生态开始转化为旅游业发展优势,全盟旅游人数和收入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年内已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旅游直接就业2万人,奏响了“绿富同兴”的和谐旋律。

  向摆脱深度贫困发起冲刺

  “自从搬到百旺家苑小区,我们一家的生活好多了!帮扶人还介绍我到小区物业做保洁,每月有1920元的收入。”乌兰浩特市西包达力干嘎查贫困户白斯琴的脸上按捺不住喜悦,不花1分钱就能住上楼房,而且能在家门口就业。谁能想到,两年前,这还是一个为了治疗尿毒症花光积蓄、每天要为生计发愁的贫困家庭。

  在全区来讲,兴安盟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全盟6个旗县市中5个是国贫、1个是区贫,尚有4.9万户贫困人口没有甩掉“穷帽子”,脱贫攻坚任务异常繁重。

  如何让这些群众如期脱贫,让兴安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兴安盟上上下下正在用实际行动解答这道题:兴安盟以扶贫工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施法,大力推广“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协会+贫困户”等企农合作方式,整合“三到村三到户”扶贫资金,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采取菜单式、资产收益式、托管式、龙头带动式等4种模式,增强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 

  在科右前旗科尔沁镇,依靠借鸡还蛋模式,贫困户吕淑杰几乎没花钱,就有了致富产业。3个月前,她从合作社领回了20只母鸡,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不仅成活率达到了100%,产蛋量也不小。“合作社每个鸡蛋按1块钱回收,每只鸡按80块钱回收,这就挣了两千块钱。”

  “要让农牧民坐上脱贫‘两挂车’,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路上,兴安盟为广大贫困群众架设的“两挂车”,一是指住房保障,全盟有9.4万户贫困户住在危房,由政府补贴,3年内危房清零;二是指产业扶贫,要让每户、每村、每个乡都进入产业链条,农牧民收入增长才能保证稳定和长远。没有劳力的贫困户以土地等生产资料入股,让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托管,贫困户可以分红和打工。

  一根针穿越贫穷,一根线绣出希望。“学会了刺绣我什么都不怕啦!”贫困户白七月自信地说。科右中旗图什业图王府刺绣产业扶贫车间采取“企业、协会、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让全旗2.1万余名贫困妇女参与到刺绣产业中来,2895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每年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579万元。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白晶莹深有体会:“有产业带动,脱贫人口才能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5年来,兴安盟共完成农村牧区危房改造7.83万户,让20多万贫困人口吃上自来水、走上水泥路,告别低矮破旧的土坯房迁入新居。围绕“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目标,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着力培育“米菜油糖、猪禽牛羊”八大优势主导产业,推动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通过推广“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协会+贫困户”等企农合作方式,采取“菜单式”“托管式”“龙头带动式”等多种经营模式,增强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使贫困群众既能“乐业”又能“安居”。

  针对全盟59%的贫困户因病致贫的实际,兴安盟在“两挂车”基础上还提出了“三张网”:健康扶贫网,遏制因病致贫,让大病和慢性病报销比例提高到90%以上,保障面全覆盖;教育扶贫网,切断代际传贫,考上大学每年补贴1万元,没考上大学送到兴安盟职业技术学院免费培训,学习种植、电焊等技术;生活救助网,低保、商业保全覆盖,让贫困老人生活无忧,不让一名贫困群众掉队。

  “脱贫攻坚推进得越深入,越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要紧紧扭住‘精准’二字,下足‘绣花’功夫,确保把各项工作做得严而又严、细而又细、实而又实。”兴安盟副盟长隋维钧说,这样的思想共识推动了兴安盟党风政风的持续转变,赢得了各民族贫困群众的一致点赞,有力推进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大大提升了脱贫内生动力。

  近年来,兴安盟委通过抓党建促脱贫,累计选派4235名党员干部下乡驻村,全盟850个嘎查村全覆盖“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42846名党员干部结了“穷亲”,共同带领贫困嘎查和群众共同发展,抱团扶贫。全盟嘎查村均有稳定收入来源,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037万元,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从“懒汉”变成“模范”,争当“退贫”带头人,加入到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中来。

  对口帮扶、定点帮扶、京蒙帮扶……一双双有力的援助之手为兴安盟送来的不仅仅是物资上的帮助,更饱含“守望相助”的同胞深情,集中力量为兴安盟办了一大批大事、好事、实事,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如今,全盟贫困人口已由2012年的45.3万人下降到4.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1%下降到4.4%,一批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全区第一条跨省快速铁路——乌兰浩特至白城快速铁路建成开通……曾经一度制约兴安盟发展的难题正在一一破解,落后地区跑出了加速度,一个活力迸发的兴安盟,正在北疆大地上展现幸福生活变迁的美好画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党报联盟·靓点
   第06版:特刊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民主与法制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第13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14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15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16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17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18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19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20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21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22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23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24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25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26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27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29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30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31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32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33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34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35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37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38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39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40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41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42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43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44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45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46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47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49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50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51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52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53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54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55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第56版:《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红色兴安盟:发展路上的幸福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