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苍天般的阿拉善涌动着创新的力量。10月9日,以“科技创新,成就大业”为主题的2018沙产业创新博览会暨沙产业高峰论坛、第二届全国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在巴彦浩特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外沙产业领域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中科院院士,沙产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参赛企业、团队代表及媒体记者等近300名嘉宾汇聚阿拉善,展示沙产业领域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探讨研究沙产业发展新模式,共绘新时代沙产业发展的美好蓝图,为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聚智聚力。
本次全国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了来自全国14个省区市290支队伍报名参赛,203家国内外知名沙产业企业参加博览会,对阿拉善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推动生态保护建设,将产生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自首届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成功举办以来,随着国内外创新创业团队的积极参与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不但成为具有一定品牌影响的综合性平台,亦逐渐成为阿拉善盟双创引流的最佳途径,更是对外展示阿拉善“双创”环境的最好窗口。
科学引领 沙产业长足发展
近年来,阿拉善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深入贯彻钱学森院士“沙产业”理论,立足盟情实际,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农牧民脱贫致富共赢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符合阿拉善实际的沙产业发展之路。
以科技为引领,布局产业园区。充分发挥科技在沙产业的引领、支撑和示范作用,重点在生态沙产业发展与集聚方面做文章,一手抓科技防沙治沙,建设生态环境,一手发展沙产业,推动沙漠治理的良性循环,全力推动沙产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集聚等各项工作提档升级,构建“一区多园”的生态沙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一区,即打造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促进沙漠治理高新技术集成落地。多园,即建设沙产业健康科技创业园,和以骆驼、白绒山羊、沙地葡萄等产业为承载的科技园区。
开展科技合作,建设平台载体。阿拉善盟与中科院、北京市科委等多个科研院所、单位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或建立联系;先后引导盟内企业与国内外35家研究所、高校开展科研合作;相继成立了阿拉善沙产业研究院、内蒙古骆驼研究院、内蒙古蒙绒绒山羊产业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载体18类65家。这些创新平台载体为企业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促进了院地合作与产学研的结合提供了极大便利。注重数字科技,搭建“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星火科技12396信息移动服务平台”,开通国内首个沙产业专利大数据服务平台,为阿拉善盟沙产业发展提供一站式全流程的知识产权服务。
组建专家团队,培育科技人才。通过争取国家、自治区项目,推动院企、校企合作,主办、承办全国性的沙产业发展活动,柔性引进人才,阿拉善盟全力打造沙产业特色专业人才队伍和创新创业团队,培养本土人才。截至目前,阿拉善盟先后聘请科技专家顾问团两批24人,其中沙产业领域专家顾问6人;吸引8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项目实施;柔性引进各类科技创新型人才576人;培养本土科技人才315人。
科技创新 沙产业增值提速
面对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更趋强化的新形势,处在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关键期的阿拉善,坚持走工业集中发展、农业收缩发展、牧业适度发展、沙产业规模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理性发展的路子,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抓好科技创新政策落地,不仅实现了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更为广大农牧民铺就了治沙又致富的产业发展之路。
深秋时节,在位于巴彦浩特城西十几公里处阿拉善宏魁苁蓉集团的沙生植物试验示范园,一片片梭梭林随风摇曳。据该集团沙产业公司总经理李鹤介绍,该园种植面积达7.6万亩,是一个集沙生植物引种驯化、科学研究、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同时具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旨在通过园区的建成和运行,促进我盟沙生植物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沙生植物产业化发展。
去年,在首届全国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上,宏魁苁蓉集团“基于肉苁蓉功效综合开发利用”项目获企业组三等奖。赛后,其生产的“七味苁蓉酒”和“苁蓉养生液”产品订单显著增加,仅5个月时间,50吨产品已售罄,销售收入3000万元。今年,该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扩大原料收购和生产规模,积极应对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目前,宏魁苁蓉集团苁蓉种植和深加工已形成了1000吨/年肉苁蓉酒、500吨/年苁蓉养生液、3000万粒/年胶囊剂、1亿片/年片剂、1000吨/年营养白酒等系列产品生产线。
沙产业是集成多学科高新技术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发展须综合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多学科高新技术手段,在产业化过程中提高资源效益。如,要大力发展肉苁蓉、锁阳等沙产业,就必须摆脱产品的初级加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并把原料种植、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产业链,让链条上各环节都增值增效。
为形成产业链,阿拉善盟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实施沙生动植物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开发沙生动植物资源。目前,已启动实施沙产业研发及产业化项目77个,涉及肉苁蓉、锁阳、苦豆子、甘草、沙葱、黑果枸杞等10余种特色沙生植物,开发出60余款中、高端新产品;带领企业、科研团队积极与国家、自治区卫计委对接,开展荒漠肉苁蓉、锁阳、驼血白蛋白等沙生动植物资源申报地方特色资源食品等工作;积极探索构建“一区多园”格局,以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打造中国“沙谷”,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沙产业健康科技创业园及骆驼、白绒山羊、沙地葡萄产业科技示范园等为承载的科技园区。
近年来,阿拉善围绕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以及沙生动植物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的科研成果比比皆是:分离提取肉苁蓉、锁阳有效成分,研制出多款保健中试产品;引进重庆交通大学的沙子土壤化技术、与中科院合作研发的保水保肥复合材料等多项先进技术成功应用于生态环境治理领域;解决梭梭与肉苁蓉种子活力的保存,建立肉苁蓉基因库;绘制和破译世界首例“双峰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据统计,该盟目前已成功开发与研制出新产品60余种,申请发明专利37项,制定技术、产品标准35项。
科学种植 治沙增收两不误
从曾经的黄沙连绵到如今的沙海绿装,从与沙抗争到和谐共处,多年来,阿拉善盟巧下防沙、治沙、用沙先手棋,全力建设国家重要的沙产业示范基地,把沙生植物产业化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战略产业来抓,演绎了一曲“让沙漠披绿装,让绿色惠民生”的沙海绿歌。
阿拉善盟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3%的地表为沙漠和戈壁,干旱缺水、植被稀疏、风大沙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而极端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极品生物物种,这些资源就成为该盟发展沙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阿拉善盟依托丰富的沙生植物资源,从苁蓉一枝独秀到锁阳、沙葱、沙地葡萄、沙米、文冠果等群芳争妍,告别了单一的梭梭苁蓉沙产业经济,为发展沙产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也为该盟农牧民打开了致富门路。
44岁的马忠强,是阿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苏海图嘎查的一名普通牧民。2012年,在外打工8年后回到家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在林业部门的帮助下开始种植梭梭,没想到第一年就种植成功。马忠强有了信心,3年后,他又开始种植肉苁蓉。如今,马忠强1.6万亩草场上已种了1万多亩梭梭树、2000亩肉苁蓉,今年收入预计能达到20万元。
据了解,目前在阿拉善如马忠强一样从事沙产业的农牧民超过2万人,占农牧民总数的五分之三,农牧民沙产业经营性收入占纯收入40%左右,部分农牧民户年均收入长期保持在20万元以上,现已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44家,约30%农牧民入社。为鼓励牧民发展沙草产业,阿拉善盟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对梭梭种植户给予适当奖励性补贴。“以前,种植一亩梭梭,政府一次性补贴90元,从2016年开始,每亩梭梭一次性补贴提高到了200元,现在牧民种梭梭发展沙产业的积极性更高了。”马忠强说。
阿拉善盟在通过优惠政策引导牧民大力发展沙生产业致富的同时,为使沙生产业形成规模效益,提出让“沙地绿起来、企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的目标,依托肉苁蓉、锁阳等沙草充足的原料资源,引进和发展龙头企业进行沙产品深加工,实施“企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化模式,不仅有效提高了沙产业的附加值和保障了农牧民的增收,还有效的改善了当地的神态环境,让一片片沙地披上了绿装。
据了解,阿拉善盟通过绿色沙产业发展,草原覆盖度从最低15.20%提高到2016年的22.5%;森林覆盖率从最低1.95%提高到2016年的7.77%。沙尘暴天气已由2010年平均7.5天转变为近5年发生频次的3.5天,有效遏制了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的握手之势。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阿拉善盟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