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扶贫车间”开启“造血”增收新模式

◎文/图《巴彦淖尔日报》记者 周文廷
生产车间现场。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先锋镇公庙村通过创办“扶贫车间”,用简单的技能、灵活的时间和可观的收入吸引群众主动就业,让群众尝到甜头的同时,改变了以往“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实现了“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达到了“智志双扶”的目的。

  村里有了“扶贫车间”

  6月21日,又到了针织技术集中培训的日子。乌拉特前旗先锋镇公庙村精准扶贫户王俊芳早早地收拾好家务,按照群里约定的时间赶往村委会的“扶贫车间”,学习羊绒衫套扣“新技术”。

  上午九点多,车间里挤满了前来学习的村民,集中培训指导正式开始。“羊绒衫套扣分为上袖、合片、上领、手缝、灯检等5个步骤,每个环节都有相对固定的技术要领,前后顺序不能乱,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出来的成品达标……”技术员按照生产流程一步一步地讲,王俊芳和姐妹们认真地一项一项地操作。

  2015年,41岁的王俊芳被查出乳腺癌。“当时,我感觉天都塌下来了。对于我们这样的小家庭,经不起这么大的风雨。”王俊芳说,家里的收入来源除了十几亩农田外,就是丈夫班海峰外出打工的工资,一年总共也就三四万。“我们这个年纪,老人需要照顾,娃娃还在上学。生活压力本来就大,再加上我得了这个病,就更困难了。”同年,一家人东拼西凑了十几万元为王俊芳做了手术。2018年王俊芳一家被定为公庙村的精准扶贫户。

  得知村里引进企业开办的“扶贫车间”,王俊芳第一个报了名。“我身体不太好,这种活儿不累,正合适。毛衣套扣又是计件算工资的,干得多就挣得多,等我学好以后,我要向企业申请一台套扣机搬到家里面进行加工。现在想一想,都觉得可有动力了!”王俊芳激动地说。

  村企结对促脱贫

  2019年,先锋镇以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激发脱贫动力为总抓手,狠抓就业扶贫和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协调内蒙古春雪羊绒有限公司党支部与公庙村党支部结成“党建联盟”,采取“支部+企业+农户”的模式,创办了“扶贫车间”,并开展系统培训,帮助广大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快速掌握实用技能,实现增收脱贫的目标。目前,该车间引进生产机器40余台,免费培训当地贫困户和村民200多人次。

  引进“扶贫车间”的想法,得从巴彦淖尔市生态环境局副科干部、公庙村驻村第一书记尚剑2018年的一次走访讲起。“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我发现: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一年当中,村民们农忙的集中时间也就2个多月,闲散时间多。村里的留守妇女多,家里都养羊、喂猪、养鸡,外出打工也不现实。鉴于此,我们就与春雪公司联系,把生产车间引进了村里。”尚剑说。

  据尚剑介绍,“扶贫车间”以内蒙古春雪羊绒有限公司的羊绒衫制作原材料、机器设备、技术培训为支撑,采取农户代加工的方式制作毛衣套扣。公司按件支付加工费,同时负责回收和销售。公庙村党支部配合企业组织群众参与学习培训,并提供场地和相关服务,走出了一条了“村企结对促脱贫”的新路子。

  公庙村村民田巧英告诉笔者,按照合同,加工一件毛衣村民可获得10元左右的报酬。根据熟练程度和工作时间,一个人一天可做20件左右,预计每月可增收6000多元。“经过培训,我们也多了一项挣钱的技能。”田巧英笑着说。

  “下一步,我们将以公庙村为试点,向全镇的村组推广‘扶贫车间’的经验做法,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先锋镇副镇长王飞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文/图《乌海日报》记者 王秋华
~~~◎文/图《巴彦淖尔日报》记者 周文廷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党报联盟·靓点
   第07版:出彩
   第08版:公益广告
   第09版:公告
   第10版:要闻
   第12版:悦读
服务居民就要走到居民身边去
“扶贫车间”开启“造血”增收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