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沙漠 大胡杨 大航天 大居延 大民俗

阿拉善盟擦亮文旅融合发展五大金字招牌

  本报阿拉善10月7日电  (记者  刘宏章)一幢幢美观大方的青砖瓦房错落有序地掩映在茂密的胡杨林中,墙面和大门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图案,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夺目……仲秋时节,记者走进额济纳旗巴彦陶来苏木昂格茨音陶来嘎查,只见一幅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画卷在眼前铺开,令人赏心悦目。“我们这里民俗建筑和胡杨林恰到好处的融合,不仅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出门就能看到原生态胡杨林,很受游客欢迎,如今家家户户捧上了旅游业的‘金饭碗’。”该嘎查党支部书记、七心齐意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廖云坤介绍道。

  据了解,七心齐意旅游专业合作社由嘎查党支部带动成立,依托昂格茨音陶来嘎查周边的胡杨林景区资源,大胆尝试经营特色民宿,带领嘎查村民一起走上了乡村旅游的致富路。2018年,嘎查80户村民加入乡村旅游经营,其中贫困户10户。当年胡杨节期间,共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旅游总收入60多万元,平均每户增收7500元。

  阿拉善盟有富集的旅游资源,还有着深厚悠久的文化历史。近年来,为了让富集的文旅资源成为阿拉善富民强盟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该盟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统领,以建设国家生态旅游度假区、国家自驾游基地、国家旅游城市、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主要内容,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不断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加大国家A级旅游景区创建力度,着力打造精品品牌旅游景区,加快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使“苍天般的阿拉善”全域文化旅游呈现蓬勃发展势头。特别是近几年来,该盟持续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着力构建“大沙漠”“大胡杨”“大航天”“大居延”“大民俗”五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开启了阿拉善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进一步释放文化旅游业的巨大活力,让一大批农牧民依托旅游业走上了致富路。

  从打造全域旅游品牌景区和特色精品线路入手,该盟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投巨资重点实施了胡杨林、巴丹吉林、越野e族梦想沙漠汽车文化主题乐园国家5A级景区等景区的建设。仅2018年全盟就实施千万元以上23个旅游重点项目,2019年又重点实施计划总投资12.8亿元文化旅游项目18个;并从打造和创建新的旅游线路,突出阿拉善的文化特色、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宗教特色,新推出丝绸之路居延古道、驼商古道等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同时筹划了中俄蒙跨境旅游线路、自驾游线路和沙漠景观走廊建设。这些旅游重点项目的实施,为该盟打造全域旅游提档升级奠定了长远发展基础,形成了“开发一批项目,带动一批产业,辐射一片区域,搞活一方经济”的发展格局。

  该盟还从加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力度为落脚点,先后实施了定远营古城保护与开发、大漠奇石文化产业园、居延文化城、阿旺丹德尔纪念馆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同时,结合自身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完善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实施了旅游服务基地、旅游驿站、全盟自驾车和房车营地等规划建设,为旅游业发展增添了文化内涵;并从提升城镇和乡村牧家游旅游文化档次为出发点,重点实施了巴彦浩特镇、巴丹吉林镇、达来库布镇等特色小镇建设,集中打造“阿拉善人家”“大漠人家”“胡杨人家”“大漠小镇黄河渔村”等宜居宜业宜游的旅游文化型村庄。如今,一个个特色小镇和旅游文化型村庄已成为民族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融合、产业发展鲜明的旅游胜地,为阿拉善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通过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阿拉善盟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对外开放、吸纳游客的金字招牌和“绿色”富民产业。如今,阿拉善盟形成农牧区旅游接待户245家,旅游专业村和旅游示范点12个;全盟参与旅游及相关行业就业的农牧民达到1.7万人,占农牧区总人数的30%;2018年该盟农牧区旅游接待游客220万人次,旅游收入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5%和40%,农牧民来源于旅游业的收入占农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1%。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草原足球
   第06版:地方·盟市
   第07版:论道
   第08版:评论
   第09版:经济涮锅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科技
   第12版:公益广告
阿拉善盟擦亮文旅融合发展五大金字招牌
■信息群
野生娃娃鱼 惊现前窑子水库
去玻璃吊桥玩“心跳”
乌海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锡林郭勒盟与京东强强联合“羊”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