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族团结一家亲 共建社区大家庭

  【核心提示】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各民族生产生活、交流交往的重要平台,社区民族工作成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当前,城市民族的多元化趋势、民族心理素质的差异性、少数民族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给社区民族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挑战

  ●新时代的社区民族工作,要以帮助发展各民族经济为核心,以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目标,以维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为重点,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倪萍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各民族生产生活、交流交往的重要平台。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民族分布和交往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社区民族工作成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考察调研时强调,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民族团结一家亲。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社区环境。

  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城市民族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使各民族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

  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多民族社会在尊重差异前提下的存异求同。所谓“相互嵌入”,就是各族群众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不仅在居住空间上“相近”、社会交往中“相近”,更要拉近心与心的距离。通过相互往来、相互了解、相互接纳、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求发展。

  和谐互嵌式的多民族社区是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的助推器。从人类历史经验来看,居住隔离的强化会加剧不同民族之间的疏离感和排斥感。和谐互嵌式的社区并不是简单的杂居和混居,而是各民族依托此环境形成生活上的互帮互助、文化上的互相尊重,甚至是精神上的彼此认同,最终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利益和情感共同体。各民族在社区这个大家庭中,形成分布上交错杂居、日常生活中守望相助、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互信互爱的相互嵌入式发展,才能铸就民族团结的精神内核。

  新形势下社区民族工作面临新情况新挑战

  当前,我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三分之一的少数民族群众常住在城市,城市已成为民族工作的重要阵地,而社区作为城市民族工作重心下移的基础性工作单位,其工作所展现的群众性和广泛性是其他场域无法比拟的。近年,我区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许多地方积累了宝贵的工作模式和经验,但在新形势下,社区民族工作依然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

  首先,城市民族的多元化趋势给社区服务机构带来了挑战。城市民族的多元化趋势下,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逐年增加,社区民族工作力量愈显薄弱,人手少、经费紧、工作量大、专业性人才急缺成为普遍问题。人口的流动性强,难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直接影响到了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要经历身份、职业、思想等一系列转变,还要经历文化的适应和环境融入问题等,为社区民族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民族心理素质的差异性给社区民族工作带来了挑战。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存在差异,使得在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会有很大差异。随着民族自我意识的增强,各少数民族会对本民族自身的历史地位、民族发展和民族权益等特别关注,对本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是否被尊重十分敏感。

  最后,少数民族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给社区民族工作带来了挑战。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由于条件限制,会在经济发展和经济收益上与高收入人群存在差距。尤其近年来,我国进入各民族跨区域流动的活跃期,城市社区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多的诉求,这对社区民族工作中如何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和改善社区少数民族的民生状况提出了更大挑战。

  做好新时代社区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一个个社区便是一个个微型社会,社区各民族和谐是城市和谐乃至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通过扎实有效的社区民族工作,才能使民族工作更加深入基层、联系实际、服务群众,才能凝聚各族居民的团结意识,有效促进城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时代的社区民族工作,要以帮助发展各民族经济为核心,以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目标,以维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为重点,以规范社区民族工作制度化为要点,以《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相关地方性法规为保障,以人性化服务和精细化管理为理念,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社区。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纳入到社区发展总体规划中,可以将创建活动与帮助社区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帮助各族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逐步使创建活动成为便民、利民的民心工程。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制度化和规范化,表彰和奖励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集体和个人,宣传表彰各民族在联合创业、扶贫济困、邻里相助等方面的典型,形成维护社区民族团结为荣、破坏社区民族团结为耻的良好社区氛围。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加大社区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把各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共建美好社区、促进民族团结上来。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要利用社区活动进行民族文化方面的宣传和教育,把民族文化的“多元”体现在中华文化的“一体”中,营造了解和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区氛围,不断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社区各民族融合提供结实的感情纽带。要不断改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方式。将互联网建成开展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新平台,广泛利用微博、微信和微视频等新技术、新媒体,打造社区各族群众信息和文化交流的共享网络平台。要充分挖掘社区的内部资源,调动社区各族群众的力量,推动社区民族团结进步。

  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社区民族工作的重点是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和谐氛围。首先,应当增强少数民族群众是“社区主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身为社区大家庭中的一员,应当积极参与管理社区事务,参与社区活动,培养主人翁意识,爱护、守护、珍视社区的民族团结。其次,以开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活动为抓手,加强社区各族群众之间的联系,逐渐形成民族和睦、守望相助、文化共融的境界,不断促进社区的民族团结,维护社区的稳定发展。再次,建立民族特色服务体系,满足社区少数民族多元化服务需求。通过搭建民族事务平台,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着力为社区生活的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实现足不出户就能在社区这个“家庭”中排忧解难,增加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最后,要以志愿者服务队为纽带,通过开展扶贫助困、助困助残、科学普及、邻里调解等多样活动,让社区的各族群众相邻相伴、相近相亲,成为和睦邻居和知心朋友,让生活在社区里的人们真正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社区环境。一方面,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社区环境离不开社区的和谐稳定。实现社区的和谐稳定,除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外,从心理角度而言,需要在尊重社区各族群众的意愿和当地实际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采取多种举措柔性嵌入。也就是说,从社区各族群众的居住生活、工作学习、吃穿娱乐这些家常入手,促进各民族的文化嵌入、经济嵌入、社会嵌入和感情融入,真正拉近各族群众之间的距离,实现各族群众对相互嵌入式的居住生活习以为常,愿意共同居住,并向往团结和谐的生活。从人文环境而言,相敬如宾的街坊邻里、团结进步的民族关系、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齐全的文化设施、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自然能推动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形成。另一方面,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社区环境离不开社区良好的服务。要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本的理念,努力解决好社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特殊需求,最终形成幼有所托、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孤有所抚、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贫有所济的广泛而多功能的生活服务体系,真正让社区成为居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基地。

  加强社区民族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要求,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社区民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承内蒙古民族自治、民族团结的模范传统,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把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广告
   第05版:论道
   第06版:出彩
   第07版:评论
   第08版:观察·兴安
优化营商环境 增添市场活力
发扬斗争精神 增强斗争本领
民族团结一家亲 共建社区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