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牧草秸秆捆草机的创新历程

王振华(左二)和他的研发团队。
王振华(左一)和团队成员在草场。
  近年来,我国加大生态建设,实施退耕还草、藏粮于草、藏粮于饲等绿色发展战略,对饲草料装备提出了“满足量”和“提升质”的双重需求以及实现全面、全程机械化的要求。随着我区农村牧区的快速发展,农牧业生产机械化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王振华及其团队携手我区广大农牧机械科研工作者,瞄准国内外畜牧业机械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实际需求,攻坚克难,在草原畜牧业机械领域不断创新,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骄傲的创新成果。

  □本报记者  白莲

  秋收后,李栓柱家里的宝贝——“9YJS-2.2双刀轴秸秆切割揉碎方捆压捆机”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

  李栓柱是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的一位农民。过去,由于没有顺手的机械,秸秆成了他和这里农民秋收后的老大难问题。“没办法啊,这秸秆,留在地里会影响来年春耕,烧了又怕污染空气。”如今,李栓柱只需开着拖拉机在地里来回走几圈,秸秆就自动打成捆,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地里。

  “过去的机器,易堵塞、破碎率低,而且草捆含土量大,打捆效率很低。这新机器不但速度快,秸秆收拾得也干净,省时、省力,效果好!”李栓柱高兴地说。

  “走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草原畜牧业装备产业发展道路”

  李栓柱的良好体验,源自于我区农机科研工作者历经40余年深耕草原畜牧业装备不断释放的成果红利。

  从1976年我区第一代方草捆捡打捆机问世,到2000年第四代跨行式方草捆捡拾压捆机研发成功,在牧草收获机械研发方面,我区一直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

  “然而,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天然草原退化严重,人工种植草场收获机械装备呈现饱和状态,我们面临着转型难关。”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振华说,如何将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国家发展战略确定的新的产业方向紧密结合,成了摆在农机科研人员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大学毕业后,王振华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繁华的大都市,而是留在了家乡内蒙古,来到了机械工业部呼和浩特畜牧机械研究所。作为蒙古族汉子,他热爱这片草肥水美牛羊壮的辽阔草原,想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

  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科研体制改革,国家对畜牧机械的支持放缓,许多畜牧机械企业转产或倒闭。当时,呼和浩特畜牧机械研究所处境很困难,科研经费缺乏,研发条件、手段落后,科研创新工作几近瘫痪,科技人员大量流失。

  王振华和他的团队只能用一般的绘图用具手工绘制机械图。他们每天俯在三角架上画图、描图、改图,常常因为某一尺寸的标注或某一部件的结构,查阅大量资料、请教前辈或到试制厂咨询工人。一张张机械图,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由于秸秆打捆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国外几乎没有任何可供借鉴和参考的范本,只有通过不断地摸索改进,研发出适应不同作物秸秆特点的机型,才能跟得上市场需求。

  王振华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走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草原畜牧业装备产业发展道路,为中国人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草原畜牧业机械产品。”

  王振华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在草原畜牧业机械领域不断创新,于本世纪初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9YFQ系列方草捆捡拾压捆机”。系列化方草捆捡拾打捆机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中型方捆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系列化方草捆捡拾打捆机销量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远销江苏、黑龙江、河南等多省,不仅为草业种植户、畜牧业养殖户提供了收获装备,也为政府解决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科学研究的重点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只有撑握了核心技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012年,王振华团队以水稻秸秆机械化收获为目标,通过改造、升级方草打捆机物料输送结构,成功研发出第一代秸秆打捆机。该机型独特的防缠绕悬臂式半轴螺旋输送装置,在当时系统地解决了我国不同地区的水稻秸秆收获难题。然而,这一机型用在北方玉米秸秆捡拾方面,却出现了极大的不适应性。

  为了攻克玉米秸秆捡拾难题,研发人员对玉米秸秆的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大量的实验、改良,成功研制出玉米秸秆破节揉丝粉碎装置,继而推出了玉米秸秆捡拾方捆机,实现了对玉米秸秆切割揉丝、除尘清杂的一体机作业,提高了秸秆饲用化利用率。

  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王振华带领团队又针对单刀轴方捆机粉碎后的秸秆粉碎度不够、纤维太粗的难题进行了技术升级,最终推出了9YJS-2.2双刀轴秸秆切割揉碎方捆压捆机这一品牌机型。

  “经过研究改良,我们增加了一组刀轴,提高了秸秆的揉碎度,同时还加入了揉丝功能,把捡拾的秸秆打成丝状,在增加牛羊适口性的同时便于消化。”王振华介绍,目前该机型市场销量已突破200台,销售额达到3000多万元。

  “科学研究的重点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只有撑握了核心技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王振华对记者说,研发“9BQM-3.0型气力式牧草种子免耕播种机”时,为了使机具打破种子物理特性影响的限制,实现无论何种形状、任意大小的种子都能播种,研发团队利用高清数像采集系统、自动控制、液压、传感器和机械传动系统,搭建了种子播种实验台。经过上千次的实验和繁琐的数据分析, 终于成功研制出了气力式免耕播种机,并且取得了“气力式免耕播种机”和“中央排种槽轮装置”2项发明专利。

  近年来,我国加大生态建设,实施退耕还草、藏粮于草、藏粮于饲等绿色发展战略,草业已从朴素的满足生产功能迈向生态功能,对饲草料装备提出了“满足量”和“提升质”的双重需求和实现全面、全程机械化的要求,不仅要提高作业效率,还要保证饲草料产品质量,更要满足生态需求。

  面对着国家重要战略发展需求,王振华鼓励团队采用先进的“TRIZ”创新方法解决科研攻关中遇到的难题。他带领牧草收获全程机械化科技创新团队,从牧草机械化收获过程中的捆草环节向前后环节延伸,研发了切割压扁机、搂草机、草捆捡拾集垛机、太阳能草捆干燥设备等包括割、搂、捆、集、垛和干燥等牧草全程收获机械。

  “我们不怕被仿造,这说明我们设计的机器是最好的,我们的技术是一流的。我们要有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为中国创制自己的牧机。”这是王振华经常说的一句话。

  唯创新能致远。“做中国自己的牧机”,王振华始终初心不改,秉承着老一辈牧机人的工匠精神, 鼓舞着新一代农牧机械科研工作者。

  王振华告诉记者,下一步,团队将继续推进农牧机械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聚焦关键、发力高端,加大创新能力建设,丰富农牧机械产品种类,提升产品质量,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为促进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更多清洁能源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本文图片由王振华提供)

  [记者手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发展后劲、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王振华团队和老一辈牧机人携手我区广大农牧机械科研工作者,瞄准国内外草原畜牧业机械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实际需求,把持续开展草原保护与建设机械、饲草收获与加工机械、牧草种子收获与加工机械等工程技术研究作为持续创新的发力方向,取得一系列令人骄傲的创新成果,不断满足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带动了造纸、秸秆发电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作为国家玉米主产区,我区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有着广阔的市场。王振华团队不断将自主研发的草原畜牧业机械创新成果成功应用在农作物秸秆的加工处理上,为促进秸秆加工处理向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和燃料化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极大推动了秸秆综合利用产业这篇“大文章”越做越漂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是新时代发展经济的内生变量,也是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的必然选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草原足球
   第06版:地方·盟市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学习论理
   第09版:经济涮锅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科技
   第12版:公益广告
牧草秸秆捆草机的创新历程
我国育成 “硒高效”蔬菜新品种
长“小黑点”的大白菜能吃吗?
内蒙古科协组织召开所属学会科技期刊建设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