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国家是中国。
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开始用丝巾遮盖口鼻。《礼疏》载:“掩口,恐气触人。”《孟子·离娄》记:“西子家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古人后来发现,用手或者袖捂鼻子是很不卫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于是有人就用一块绢布来蒙口鼻。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有人考证说那块布不简单,是用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而这“不简单的布”就是原始的口罩。
恰巧,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番骑图》中,就有对元朝蒙古族贵妇戴口罩的描摹。《番骑图》上无作者名款,后经考证,系元代契丹族画家胡环创作,纵26.2厘米,横143.5厘米,为绢本设色画。
这幅图全卷画6人4马2驼,作一字形排开,呈迎风出行状。画风粗简圆厚,设色简淡淳朴,表现了元代蒙古贵族在北国大漠中迎风冒雪出行景象。图上有宋徽宗伪签和清乾隆皇帝于卷首书的“吉光寒采”4字及2首题诗,钤有清梁清标“棠村审定”和乾隆玉玺等26方玺印。
细察此图,从人物装束及马和骆驼来判断,描绘的是蒙古贵族出行狩猎时常见的一个片断:严寒的季节,在塞北广阔漠野上,一队整装的番骑正顶着刺骨朔风而行,最前面的两骑士似1男1女,均以袖遮盖面部;其后是2位头戴高帽、身披红衣的女子,其中1人手牵骆驼,她们2人均用口(面)罩蒙着口鼻、低头弯腰艰难行走;再后是1位双手插入袖管的男子,他身后的马匹很费力地缓步前行。此画尾末为1位满脸有须的长者,穿着裘皮,骑在马上,随着队伍缓缓前进。
胡环善于抓住每一个瞬间动作,灵巧、精细的以不同动态传神地表达出整个出行狩猎队伍每个人的情绪和神态,可谓曲尽其态,深刻细腻,维妙维肖,极富生活情态。
胡环笔下的马匹和骆驼都比较清瘦,这样的马匹适宜骑射和狩猎。画中每个人物笔墨不多,衣纹简括,运笔轻松自如,生动有神。尤其人物面部的刻画更为传神,把神色劳累、寒不堪受及以袖掩面御寒的细节表现得细致入微,用线细劲,着色较淡且沉着,与整个画面的质朴画风相吻合。
因图上无作者名款,人们对其作者猜测颇多。后经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先生鉴定,画中妇女头戴的高帽是元代蒙古族人特有的“姑姑冠”,故此作是元人之画无疑,且为元代契丹族画家胡环之大作。
胡环,元朝中书省大都路涿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生卒年不详。他的作品线条细劲流畅,具很高的艺术水平,擅人物、鞍马、骆驼,尤善画蕃马,骨格体壮,富于精神,多受名家赞誉。
明代都穆见到这幅《番骑图》后,赞曰:“黄沙野蒿,鞭马疾驰,非余之目击,则也莫能知其妙也。”梅尧臣评价胡环的《胡人下马图》云:“毡庐鼎列帐幕围,鼓角未吹惊塞鸿。”
《宣和画谱》著录了御府所藏胡环画作除这幅《番骑图》外,还有《卓歇图》《牧马图》等65件作品。认为其“于穹庐部族,帐幕旗旌,弧矢鞍韂,或随水草放牧,或在驰逐弋猎,而又胡天惨冽,沙碛平远,能曲尽塞外不毛之景趣,信当时之神巧,绝代之精技欤。故人至于今称之。予观环之画,凡握笔落墨,细入毫芒,而器度精神,富有筋骨,然至微精致,未有如环之比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