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建城镇化视野下的人与动物和谐关系

  【核心提示】

  ●人和动物的关系在城市生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是衡量一个城市生态品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动物作为城市资源的“共享者”,同样是城市生态、城市文化的缔造者、拥有者

  ●人与动物的“共生”“共享”关系既是物质层面的生物关系,也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关系,对城市生态质量和文化氛围的塑造具有独特意义

  □王其格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综合产物。随着城市数量、规模的不断增长,“城市问题”日渐突出。尤其是城市与人口、环境、资源、生物、生态之间的关系与矛盾引起了普遍关注,世界各国相继推出“绿色城市”“森林城市”“花园城市”“海绵城市”等“生态城市”计划,努力改善、提高城市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城市作为人造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人和其它物种共同构成的生态“小宇宙”,城市中的土壤、水源、植物、动物、微生物都是其生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人和动物的关系在城市生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是衡量一个城市生态品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与城市动物的多维度互动关系

  城市动物,顾名思义就是在城市化地域环境中栖身的动物。城市动物是和城市同时出现的古老居民。关于城市动物的类型,按其生存方式可分为人工饲养动物、非人工饲养动物两种。也有学者根据动物与城市的地缘关系分为原居动物、过路动物、外来动物、流浪动物等。另外还有室内动物、室外动物、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土壤动物等区分。总之,城市动物是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栖居于城市环境中动物,具有不同于自然环境中动物的特性。城市动物基本都是对人类有益或不产生明显危害的动物,而且本地动物居多。不过,近年来在城市动物系中野兽类和外来动物有明显增加趋势。

  城市动物的来源不尽相同,与人类的关系也复杂多样,但归纳起来环境变迁和人为干扰是野生动物进军城市的主要原因。

  人为因素,除野生动物的驯化、驯养等常规因素外,城市面积的扩张、城市植被、绿地、水系条件的改善、生活垃圾的剧增和人为关怀度的提升都是吸引野生动物的重要诱因。据专家研究,狗、猫等人类早期伴侣动物从野兽变为家畜的主要原因不是刻意驯化,而是被人类生活垃圾和村落安全环境所吸引的主动进化。另外,像燕子、鸽子等都是依赖人类庇护寄生的资深居民,而且其种类、数量越来越庞大。如西班牙小镇阿尔法罗有数千只来自6500多公里外的非洲白鹳,这些外鸟被当地的生活垃圾所吸引,在那里筑巢繁衍、安家落户。瑞士日内瓦湖每年夏季有大量的天鹅来此繁衍后代,由于当地人酷爱天鹅,经常为鸟儿们投放食料、搭建鸟巢,救助医治,久而久之这些天鹅改变习性常住此地。

  环境变迁是野生动物进城的又一个重要客观原因。随着开垦耕种面积的扩大和现代城镇、交通、矿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干旱气候、自然灾害的增多等原因,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不断缩小,原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野生动物被迫“逃亡”城市,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如一些地方出现成群的乌鸦来城里栖息的奇观。乌鸦是喜欢高大树木的树栖鸟类。由于城市扩张导致周边树林被砍伐,无处栖身的乌鸦看中城市里的高大树木,白天在外觅食,晚间回城歇息。东非肯尼亚首都内罗华旁边的国家公园可谓野生动物的天堂。由于栖息地缩小、盗猎、捕猎严重,很多动物跑到这里来避难,大象、斑马、犀牛、狮子等在离城市一步之隔的围栏外自由奔跑、各自觅食。再如南非城市开普敦,因为人类活动区域扩大到企鹅栖身的海滩,这里的企鹅变成“城市居民”。在人类城市寄居的特殊环境下不少动物的原生习性发生变异,变得聪明、机智,学会了观察、伪装等新技能,不断适应所处生存环境。

  城市动物作为城市资源的“共享者”,同样是城市生态、城市文化的缔造者、拥有者。

  首先,在生态意义上,城市动物有着活跃生态氛围、拓展绿色空间、消化城市垃圾、传播花粉种子、抑制有害生物、维护生态平衡等作用。野生动物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对城市环境的预测有独特意义,是城市生态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其次,在经济价值方面,随着家养宠物的增多,宠物食品、用品、美容、医疗等行业应运而生。三是,在人文社会层面上,城市动物对城市居民生态伦理、生态意识的觉醒、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以及城市文明素养的提升等都有独特的启示意义。特别是对远离自然世界的城市儿童来说,对那些小鸟、小动物的观察与接触,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知识和阅历,也对他们正确生态观、人文观、价值观的树立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一个城市对待野生动物的态度也能够在一定程度地反映出其道德文明水平。四是,从城市的空间结构看,城市动物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具有在“静”中添加“动”的元素,丰富城市景观的美学价值。那些栖息在城市绿地、水系、建筑物的鸟类,穿梭在大街小巷、城郊的各种动物不仅勾勒出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场景,也大大地提升城市的活力和灵动感,为其增添了别致风采。

  构建生态城市人与动物和谐共生新格局

  生态城市,一般意义上指的是环境和谐、绿色低碳、经济高效、发展持续的人类居住区,是21世纪最理想的城市模式。与传统城市秉持的以建筑物为主的空间格局、以人为中心的生活理念不同,生态城市所秉持的是以环境和资源为中心的理念,即城市人群与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协调、共存共荣的大生态理念。环境优先、绿色低碳、物种多样、生态平衡是其显著特点。人和动物是决定城市生态的活态要素。人与动物的“共生”“共享”关系既是物质层面的生物关系,也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关系,对城市生态质量和文化氛围的塑造具有独特意义。

  生态城市的建设,要将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共生当作一个目标或主题纳入城市建设当中。

  要从城市规划建设着手,在城市的空间结构、物质循环方式和功能要素的设计上体现大生态理念,将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共生当作一个目标或主题纳入城市建设当中。一是,拓展城市生态空间和环境容量,加大绿地、水系体系建设力度。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休闲绿地及多种类型的水体、水系等。城市绿地植被的多样性决定动物种类和数量。丰富的植物群落和多样化的物种类群更多地容纳各类昆虫、无脊椎类动物形成了天然的生物群落。另外,城市环境的天然化和城郊地区的野化也是吸引野生动物的好办法。二是,科学地布置动物的活动空间,避免发生人与动物的冲突及意外。野生动物是各种病菌、细菌的携带者、传播者。因此,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空间中如何合理安排人和动物活动领域、互动模式、接触距离等是城市管理所面临的严肃问题。另外,外来物种引发的生物入侵,过度人工投食而导致的野生动物的懒惰、变异等都是涉及城市动物管理及人与动物“共生”关系的实际问题。

  生态城市的建设,要将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引向法制化、常态化。

  加强城市动物的依法保护工作和市民的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上形成广泛的人文共识,将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引向法制化、常态化。人是城市生态的主导者,一个城市的生态品味取决于城市居民的整体人文素养和生态伦理价值观。因此,一要根据相关法律条款,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针对城市动物的保护措施,在分类、分级保护管理城市动物,规范野生动物、家养动物的养殖、繁殖、卫护、援助、救助行为的同时,严厉打击捕猎、盗猎、伤害、叛卖、食用野生动物行为,为城市动物提供更加和谐、安全的栖身环境。二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切合实际的法治宣传和社区、校园活动,提升城市居民生态伦理素养和意识,将野生动物的保护、关爱和人与动物“共生”认知变成普遍的自觉行为和习惯。三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通过生物、动物类特色课程及课外活动,有关本土野生动物的纪录片、专题片、雕塑、墙报、标志牌以及城市名鸟、标志动物等具象化、情感化手段进行生态文明宣传,围绕人与动物和谐关系的培育形成更广泛的社会认同、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科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论道
   第05版:小康图景
   第06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7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8版:地方盟市
推动我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着力打造 不走的驻村工作队
构建城镇化视野下的人与动物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