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吉村的山药蛋变成“金疙瘩”

  本报呼和浩特4月22日讯  (记者  刘洋  实习生  冯磊  董雷) “今年村里的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500多亩,按目前低了亩产8000斤算,市场批发最低价8毛一斤,那就是6400元,刨除各项成本2000元,一亩地还可以收入4400元!”站在马铃薯种植的地头,期待今年好光景的赛罕区榆林镇红吉讨号村党支部书记郭拴枝喜上眉梢。

  当问起今年马铃薯的预计效益,郭拴枝的“小算盘”立马噼里啪啦地打了起来,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不起眼的山药蛋,竟是红吉讨号村实实在在的“金疙瘩”!

  春光大好,在赛罕区榆林镇红吉讨号村马铃薯种植基地连片成垄的农田上,现代化马铃薯播种机器正在垄间来回穿梭,经过深翻的棕褐色土地苏醒过来。今年的马铃薯种植,熙熙攘攘的“人海战术”已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马铃薯自动播种机。播种机每播一趟,能够一次性完成旋耕、起垄、播种等作业,田间地头的“新宠”为马铃薯种植按下了“快进键”。

  “从19号开始,咱们村的马铃薯就正式播种了,今年村集体的农机实施社会化服务,500多亩地的农机租赁费,用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咱们用的羊粪和有机肥结合,种出来的马铃薯绿色无公害,口感好,产量还高,今年肯定能挣钱!去年村委会从武川联系租赁的机器,种植成本比较高。今年,赛罕区农牧局为了支持咱们村‘一村一品’马铃薯产业,拨付了60多万资金购置了从马铃薯播种到收获的全套机械,大大节约了马铃薯的种植成本。”郭拴枝对记者说。

  “去年我个人种植了20亩,收入不错,一亩地能达到4000元,今年再追加20亩,把种玉米的地全种马铃薯。”说起红吉村的“金疙瘩”,村民梁珍平赞不绝口。红吉村里都是些没有劳动能力的留守老人,村集体把这些土地流转回来种植马铃薯,村民为村集体打工,带动村民就业。去年一年就带动150余名村民实现本村就业,今年扩大种植规模,村民的收入还会增加。

  机械化种植,高科技培育,让村民们致富的心气更高了。500多亩的“山药蛋”埋下去,到了收获的季节,挖出来的都是货真价实的“金疙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视界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公益广告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收藏
6.62亿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助力脱贫攻坚
红吉村的山药蛋变成“金疙瘩”
点上开花面上结果
春风十里风光好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分公司资产处置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