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扎实推进民族团结 构筑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核心提示】

  ●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意识,在思想层面铸牢民族团结的根基,才能促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就要加强民族团结工作的顶层设计,凝聚各方力量,贯彻好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

  ●民族团结为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繁荣发展为民族团结提供坚实保障

  ●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以法治为保障,这不仅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也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

  □徐娟

  民族团结始终是党解决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中国特色民族团结事业的新航程,形成了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核心理念的民族工作思想理论体系,为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思想指引,民族团结理论不断发展延续,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稳步推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新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祖国的北大门,对北疆安全稳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引领下,内蒙古始终保持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赢得并始终呵护着“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是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前提。融洽的民族关系不仅是各族人民之福祉,也是发展之基石。各族人民只有同心同德,才能巩固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政治局面,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强化“五个认同”教育

  铸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

  “五个认同”意识不仅是中华民族凝神聚力的精神纽带,也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源泉所系、力量所依、根系所在。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意识,使其成为各族人民最基本的政治信念,在思想层面铸牢民族团结的根基,才能促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通过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性对待民族问题。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融合相处是历史形成的,因此要尊重历史、以史为鉴;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将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同当前内蒙古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承认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既要尊重民族的独特性,又要在民族交流交往中形成互补;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坚定不移维护国家统一,自觉同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行为作斗争,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权益;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当今时代条件,繁荣文化事业、振兴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体制、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文化强区。

  通过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以“中国梦”引领各族群众的共同体意识,将各族群众的发展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是新时代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要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旗帜鲜明地同分裂主义作斗争,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通过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团结。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共有的文化基因已经融入到各民族的血液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要在继承中创新,古为今用;就要承认和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平等对待各民族文化,既要反对把中华文化同民族文化割裂,又要反对将本民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就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内化为各族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就要以传统文化为底蕴,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各民族文化,在相互欣赏中树立起文化自信。

  通过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促进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而且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更加坚固。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要同破坏党的领导、危害国家政权、损害社会主义的一切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党的执政基础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这是必须要坚守的政治底线;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自觉抵制国内外不良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冲击,规范民族成员的行为取向,并外化为民族团结的实践。

  通过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要以道路认同为引领、以理论认同为先导、以制度认同为自觉,确保民族团结的政治方向;就要根据各地的实际和特点,创新民族工作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继续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提供组织保障

  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人民的选择、实践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民族团结事业的领导核心,民族工作要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就要加强民族团结工作的顶层设计,从战略高度把握民族工作,着力解决事关民族利益的根本问题;就要凝聚各方力量,通力合作,协调处理好民族问题;就要贯彻好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党对民族工作领导作用的发挥是靠干部队伍、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实现的。新形势下,首先要注重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事务的优势和特长,并积极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工作的阻力,实现工作效果最佳,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落实。其次,少数民族干部既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还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挥好桥梁纽带和润滑剂作用,切实为党和国家事业履职尽责,为安全稳定、发展繁荣作出积极努力,维护好发展好各族群众的利益。

  加快发展地区经济

  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主题,二者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民族团结为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繁荣发展为民族团结提供坚实保障。发展问题如果解决不了,不仅会继续拉大民族间的发展差距,更会直接危害民族团结。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没有少数民族的小康就谈不上全国的小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因此,要让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等方面的限制,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进入新时代,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将国家扶持和自力更生结合起来,增强造血功能,从战略高度谋划经济发展,积极主动融入到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中。必须以民生为根本,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满足各族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让各族群众有获得感。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走特色优势产业之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兴边富民之路,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走科技创新之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绿色发展之路,构筑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巩固民族团结的法治基础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个国家以何种方式解决民族问题是由该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等因素决定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长期的实践中坚持下来并不断发展完善的制度。自1947年内蒙古作为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成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不仅使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在当前世界范围内广泛的民族、宗教冲突环境中,我们经受住了国际国内多重考验,提供了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加强民族团结,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各族群众当家作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以法治为保障,这不仅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也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要继续贯彻执行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推动民族团结工作走上法治化道路;要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自治权力,结合当地民族实际制定解决特殊民族问题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各族干部要知法、守法、懂法、用法,树立法治意识,坚决拥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坚持在法律框架内开展民族工作,提高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保护各族群众的合法利益。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政治学教研部)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论道
   第05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6版:市场监管
   第07版:地方盟市
   第08版:公益广告
扎实推进民族团结 构筑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发挥劳动教育 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应对疫情影响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