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匠心四十载 传承一世“琴”

——记“北疆工匠”自治区级马头琴制作技艺传承人乌力吉
  □本报记者  赵娜

  马头琴、蒙古木雕、蒙古族皮画……走进“北疆工匠”乌力吉的工作室,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

  五月明媚的春光中,乌力吉老人正凝视着他与马头琴的合影,用布满老茧的双手轻轻摩挲着他心爱的马头琴。

  出生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草原的乌力吉,打小就特别喜欢马,由于喜欢马而爱上了马头琴。从1978年开始学习制作马头琴,他就再也没有放下手中的刻刀,这一握就是40多年。

  与其他马头琴工匠不同,多年来乌力吉一直坚持纯手工制作。谈到缘由,性格内敛,不善言辞的乌力吉立马侃侃而谈。

  “木料和人一样,每块都有自己的性格。如果使用机器加工打磨,会破坏木材本身的气孔,影响到木材自身的震动,进而影响到琴的音色。只有靠手工打磨,掌握木料的性格,才能做出趁手的马头琴,呈现最完美的声音。”乌力吉笃定地说。

  在乌力吉眼中,每一把马头琴都是有生命的,只有精雕细琢才能赋予它们灵魂。“琴头、琴杆、琴弦……每一把琴的部件都要经过选料、抛料、雕刻、上漆等几十道繁琐而细致的工序。”乌力吉介绍,手工制作1个月才能做好一把质量上乘的马头琴,而精品则需要5到6年。

  “我爸只要谈到马头琴就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乌力吉的儿子图力古尔笑着说:“特别是做起马头琴,这一动手就停不下来,不分昼夜。每当做出一把新的马头琴,他总会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激动不已。”

  乌力吉说: “要做琴,就得耐得住寂寞。有了一流的心性,才能有一流的技术。”

  几十年的较劲儿,不仅成就了乌力吉一身精湛的手艺,还让他拥有了一双神奇的耳朵——凡是听过的琴,他都能记住琴声的特色;光听琴音就能辨别出琴的优劣,并且还能听出琴的毛病在哪儿。

  做好马头琴光在家刻苦钻研还远远不够,乌力吉深知这个道理。因此,他经常拿着自己制作好的马头琴去找音乐大师交流,让他们多提意见,力求将琴做到极致。

  如今,乌力吉虽然已经成了这一行的专家,但是对制琴工艺也越来越“挑剔”。为了让自己的马头琴发出更好的声音,他还会把马头琴送到歌舞剧院“听”演出,让木材吸收音乐,“培养”它的音乐天分。

  正是乌力吉这种精益求精的匠人态度,得到了著名马头琴艺术大师齐·宝力高的高度评价,同时也获得了“齐·宝力高”商标内蒙古唯一使用权。不少演奏大师都说:“乌力吉制作的马头琴是越来越好,最好的永远是他做的下一把。”

  “千中选一、锤炼技艺”是乌力吉这些年一直坚持的原则,同时他也尝试着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为了使马头琴的音色更具穿透力,2005年,他潜心研究、反复试验,成功制作出内蒙古第一把挖板马头琴(弧度琴)。

  作为自治区级马头琴制作技艺传承人,如何把手艺发扬光大,让民族乐器更好地得到传承,让悠扬的琴声传向更远的地方,是乌力吉的心愿。为此,他凭着对乐器的感悟和多年的经验开始复原蒙古族失传已久的160多种乐器,如今已复原了35种。同时,他启动了“名师带徒”计划,让更多学员爱上民族乐器制作工艺,让民族乐器在草原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乌力吉已培养出58名马头琴制作人才,他的儿子图力古尔就是他的徒弟之一。如今,图力古尔和伙伴们正在接过父辈的“衣钵”,传承工匠精神,努力实现他们共同的梦想——将民族乐器发扬光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乌兰察布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召开推进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动员会
我区发布30项科技抗疫先进技术成果
我区要求复课学校科学调整 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
匠心四十载 传承一世“琴”
我区对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排污口 展开专项排查
首府最高气温突破35℃
五一假期我区降水稀少气温起伏大
“能攻克的都不算难关!”
内蒙古累计报告输入本土确诊病例2例 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24例